從蒸橘子獲靈感,野放黃茶有溫暖奶調花香:「發現山茶」耐心等茶

喬木黃茶性格溫潤,適合睡前飲用。圖/發現山茶提供

2015年回到高雄六龜前,李勇德與何佳薇因工作而聚少離多,直到父親提議回鄉,兩人接下父輩經營了三十多年的茶園,從零開始認識臺灣原生山茶。

兩人認同想喝天然的,就得讓茶樹自然而然地生長,最初施行與父輩有所不同的有機農法,再進入不矮化、零用藥且零施肥的野放種植,慢慢調整成每年只在春季採茶。學會製茶後在2018年創立品牌「發現山茶」,持續磨合身體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一路的「發現」在茶湯裡清晰呈現。

夫妻倆喜歡帶上茶具,在工作空檔或休假踏青時隨地擺茶席,慢慢等茶、做茶、喝茶是他們的生活哲學。 圖/發現山茶提供

與獨立野性共存

野放山茶靠天地養,今年因少雨長得慢,直到四月下旬都還在等候最佳採茶時機。六龜新發裡的茶樹屬喬木樹種,種植在中央山脈尾端的頁岩地表上,自民國70年初栽種至今,四十多年的茶樹在兩人接手後採留高野放,每棵有兩百多公分高,有別於常見低矮灌木的採茶風景,李勇德必須一手拉低樹枝,以身體環抱固定,僅能空出一隻手來採茶。

隨着野放茶樹越長越高,明年可能需出動梯子採茶,加上「陡峭茶區」傾斜的頁岩地表容易溼滑,照顧野放茶樹十分考驗體力,以及邊做邊學的彈性應對。

野放茶樹可長到兩百多公分,必須一手拉低樹枝、以身體環抱固定,用單手採茶,十分費時耗力。圖/發現山茶提供

頁岩土地富含礦物質,提供野放山茶良好生長條件。圖/發現山茶提供

自然生長的茶葉油亮厚實。 圖/發現山茶提供

白茶自帶風土故事

發現山茶的「喬木白茶」喝到第三泡,有緩緩降溫、靜心的體感。製作過程不炒、不揉,靠環境溫溼度使其萎凋,最後人工輔助收幹茶葉。爲感受其簡單中的不簡單,李勇德使用在地山泉水泡茶,保留微量礦物質的水,能幫助香氣韻味平衡地融合,舌尖能嚐到白茶有奶茶香。

從第一泡到尾泡,白茶的清新淡雅,皆能釋放地很平均,其關鍵源於野放不施肥、生長緩慢自然能累積出野性底蘊,坦誠聚納林相、土壤的氣味及養份,讓茶不苦不澀,而茶葉活性隨存放時間轉換,更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越陳越香的說法。

順應身體啓發製出黃茶

兩人長時間大量品茶,忽略茶性也有寒涼燥熱之分,直到各自身體起了變化。李勇德鑽研使茶性轉溫的製茶細節,從感冒吃到的蒸橘子獲得靈感,在2022年做出「喬木黃茶」;比白茶多了手揉、用布「悶黃」等工藝步驟,散發帶奶調的山桂花、金銀花香感。兩人會在睡前喝上幾杯黃茶,感受溫熱茶性之於體寒的益處。

白茶製作過程不炒、不揉,能喝到環境孕育的野性底蘊。 圖/黃憐穎攝影

李勇德認爲,「喝白茶,它會介紹自己來自哪裡。喝黃茶,則能喝到茶樹轉化的生命力表現。」當尊重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不去破壞平衡,大地給身體的回饋滿是撫慰的力量。

每個人感受到撫慰的身體雷達不盡相同,何佳薇常鼓勵客人帶着覺知喝茶,不要被香氣與回甘的追求所侷限;當發現肩膀放鬆下來,或大腿感到酥麻、雙臂起了雞皮疙瘩等茶氣的流動,各種因茶入口獲得的舒服「體感」,李勇德將其描述爲喝野放茶的最高境界,同時是他精進製茶的探索。

責任編輯:林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