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趕到問鼎的中國屏幕面板,讓誰着急了

國慶節快樂

技術優劣逆轉,產品與市場不會說謊。

01

摺疊屏技術再進化,多項技術領跑全球

摺疊屏作爲手機屏幕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突破點,已經慢慢發展成各大品牌“秀肌肉”的主戰場。

在可彎折技術未突破前,OLED屏幕模組在彎曲的時候由於各個薄膜器件之間無法協調變形,很容易發生器件損傷、膠層剝離的現象,而摺疊屏之所以能摺疊,就是因爲讓OLED屏幕用上了柔性材料:聚酰亞胺,這種材料具有可彎曲、輕薄、柔韌的特點,允許屏幕面板拉伸與擠壓,形成摺疊效果。

雖然道理上聽起來很簡單,而且在科幻電影裡我們也見過不少比這更酷炫的設備,但實話實說,當我在2019年第一次親自摸到摺疊屏手機時,那種“科技照進現實”的震撼感至今都令人回味。

各大廠商在鉸鏈設計上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不過很快,首批摺疊屏手機在上市並經過用戶的體驗後就暴露了兩大致命缺點:摺痕和不耐摔。

而導致問題出現的兩個關鍵點就是鉸鏈設計和屏幕結構的不足。所以,在後來出現的摺疊屏手機針對這兩個關鍵痛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現在我們看各種摺疊屏手機的發佈會,鉸鏈和屏幕都會是廠商介紹的重中之重,比如鉸鏈技術裡的鋯合金浮動中板,在展開時上浮支撐屏幕,摺疊時下沉避免擠壓,通過浮動給內屏可靠保護。

以至於現在已經有通過了40萬次摺疊無憂認證的產品,意味着每天哪怕折上200次都要用上六七年,耐用性已經有了保證。

技術路線方面,摺疊屏手機經歷了內折與外折的“二選一”的時代,外折可以省下一些元件、降低成本、減輕重量,摺痕也比較少,但對消費者來說,外折意味着屏幕朝外,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損壞。

而內折則更有美感,相對外折來說更容易保護屏幕,但因爲內折是擠壓面板,所以對鉸鏈技術要求更高,隨着技術難點的不斷攻克,現在很多廠商都選擇了內折的方案。看到這裡不禁讓人好奇,如果折一次可以讓屏幕面積翻兩倍,折兩次可以返三倍,那麼無限摺疊呢?

很好,你提出了卷軸屏的概念,而這樣的概念產品其實已經問世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同時具備內折與外折的三摺疊屏產品,可以說摺疊屏技術已經進入到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期,未來我們或許還能看到更多腦洞大開的產品設計。

卷軸屏這種看似“科幻”的產品也已經被國產廠商做了出來

02

用戶現身說法,摺疊應用生態趨近成熟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光有技術有什麼用,摺疊屏這種花裡胡哨的東西,這麼卷有意義嗎?”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纔是真的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找到了幾位使用了至少一年以上摺疊屏手機的真實用戶,看看他們對摺疊手機的看法到底如何吧。

汪先生,49歲,二手車經銷商,使用摺疊手機近3年

張先生,38歲,公務員,使用摺疊手機1年

龍先生,42歲,私企負責人,使用摺疊手機近3年

平板、手機雙形態兼具,解決了輕薄和成本問題的摺疊屏實用性大增

從以上幾位受訪者的體驗來看,可以無論是技術還是應用落地,摺疊屏手機已經不僅僅是面子工程,而是已經做到了平板+手機雙形態實用性的兼具。

當然,我們還需要理性地看待摺疊屏目前的不足,比如並不是所有App都對摺疊屏進行了適配,很多遊戲在大屏狀態下的體驗反倒不好,除此之外摺疊屏的摺痕問題依然沒有完全解決,再加上屏幕大就意味着功耗大,同時又要兼具輕薄,續航也很可能不得不妥協,與此同時根據東三省的讀者朋友反饋,現在的摺疊屏對低溫還是很敏感,冬天在戶外甚至都不太敢去摺疊……

整體來看,現在的國產摺疊屏技術演進速度很快,這些缺點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迎來解決方案,而且摺疊屏機型的價格已經做到了和直板機非常接近的水準,在這種大環境下進化出三摺疊機型其實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從產品生態來說,國產摺疊機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梯隊,甚至可以說是斷層式領先於國際品牌。

03

優劣換位,海外市場作出表率

可能有人還是會覺得,國產摺疊屏產品知識“窩裡橫”,在國際上很難獲得用戶認同,其實不然,從世界範圍來看,摺疊屏手機的主要玩家都是國產品牌,這意味着技術路線和市場方向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未來的技術優勢只會越來越大,而且這種優勢已經在東南亞、西歐和亞太地區等海外市場開始體現,比如OPPO的摺疊屏手機在東南亞市場表現出色,特別是在印尼市場已經超越了三星,成爲當地市場的領頭羊。

從市場數據來看,國產摺疊屏手機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爆發式增長

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2024第二季度摺疊屏手機出貨報告,榮耀也首次超越三星,奪得西歐市場第一的位置,而算是半個國產品牌的摩托羅拉則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均佔據可摺疊手機市場的最高份額……

市場不會說謊,這都是消費者“用腳投票”買出來的成績,自此,國產摺疊屏手機也走上了和國產直板機相同的高速賽道,在國際市場展現中國力量。

04

一路坎坷,國產面板崛起非偶然

當我們見證摺疊屏技術再攀高峰的同時,還有多少人記得“缺芯少屏”四個讓我國科技界人士感到憋屈的字?從0開始到登頂巔峰,LCD無疑是我國IT工業崛起的縮影。

誕生於美日,崛起於中韓

前不久,一則“日本夏普關停10代線面板工廠”的新聞讓科技圈引發不小轟動。夏普宣佈位於日本堺市的工廠已經全面停止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而作爲日本國內唯一生產電視用液晶面板的廠商,夏普的停產也意味着電視面板在日本生產的結束。

日本曾一度稱霸全球電視液晶面板市場,夏普更是被稱爲“液晶之父”,這一變動,也喚起了不少人對液晶面板產業的記憶。

過去數十年來,液晶面板的競爭版圖一直在不斷變化,而液晶技術亮相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後期。1962 年,海爾梅爾,發明了液晶顯示技術,這是一位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此時正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中心擔任兼職助理研究員。

直到 1968 年,RCA 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在紐約召開了發佈會,日本企業參加了發佈會,由此知道了美國人研發的這項新技術。可隨後由於液晶顯示速度太慢,顏色也太單調,距離能看的彩色電視還有很遠。時間一長,RCA 公司便放棄了該技術的繼續研發。

在RCA公司發佈會上見到新技術的日本人對液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着不斷地投資,液晶技術越來越成熟,逐步解決了顯示速度慢,顏色單一等等問題。此後,日本企業的崛起便一發不可收拾,很快便將發明液晶顯示技術的美國企業打得節節敗退。

夏普見證了日系面板產業的輝煌與沒落

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期,除日本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敢說自己擁有成熟的面板產業,包括美國。因手握東芝、夏普、三菱、日電、日立、愛普生等一衆老牌電子廠商,到1994年日本面板廠商在全球市場中所佔份額更是高達94%,幾乎是一手遮天,其中以夏普最爲風光,長期將定價權握在手中。

90年代中期,日美貿易戰進入最後收尾階段,在長達30餘年的對抗後日本可謂已經“精疲力竭”,而最爲致命的是,美國直接封殺了日本十幾年的半導體經營權。也就是在日本自顧不暇的時候,韓國以一種近乎“瘋狂”的“反週期投資”方式將錢砸到面板產業。

1995年,三星、LG 兩家企業分別建成了自己的液晶生產線。2001年,三星、LG兩家公司咬牙投資了5 代生產線。投產以後,韓國企業就徹底趕超了夏普等日本企業。三星、LG兩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份額接近50%,成爲面板新霸主,打得日本公司無力招架。雖然之後日本企業採取了越過 5 代生產線,直接投產尺寸更大的 6 代生產線的措施,但卻爲時已晚,而在日韓的角力中,中國面板產業開始在“夾縫中成長”。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3年,在此之前,中國電視屏幕完全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的初級屏幕只能應用於電子手錶。爲了突破這一困境,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面板企業,天馬、京東方、TCL華星光電等中國本土企業開始逐步發展,中國企業也在等待一個逆週期的機會。

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對外界正式宣佈,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nix)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業務,由此正式進入液晶產業。隨後,京東方投資10.3億港元成爲全球第二大電腦顯示器冠捷的最大股東,並在北京開始建設自己的5代線。

二十年後的今天,截至2024年上半年,京東方、華星光電和惠科等中國面板企業攜手拿下超六成的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份額,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更表示,京東方在OLED領域的發展尤爲迅速,預計將在2028年以26%的市場份額超越三星顯示,成爲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應商。

05

從全面追趕到問鼎全球,中企拿下LCD話語權

華爲摺疊屏爆紅背後,年輕一代很難想象面板企業付出了多少。

時間軸拉回三十年前,“缺芯少屏”這個詞道出了中國顯示產業初起步的最大痛點。根據當時海關數據顯示,中國需求的液晶面板在很長時間內完全依賴進口,甚至液晶面板僅次於石油、鐵礦石、芯片,在每年進口消費物資中排第四位。

完全依賴進口意味着話語權極低微和受盡各種憋屈。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國臺灣面板企業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沼,大陸相關部門再次組織大陸9家彩電企業趕赴中國臺灣採購液晶面板,採購金額高達33億美元,將中國臺灣的面板企業從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出來。

然而,中國臺灣企業竟以“不願依靠內地客戶,怕渠道被控”爲由,竟轉而與韓企進行低價合作,以控制對內地的產能,並哄擡價格。最終,大陸企業不得不向韓國採購高價面板,該事件直接導致當年大陸彩電行業墜入不良週期。

這類事件的發生,讓中國大陸企業痛定思痛,決心加大投資力度,一定要做自己的面板。

然而,液晶面板本是一個資源、技術密集型行業,持續不斷的鉅額投資不僅要極大勇氣,更需要扛住巨大壓力,以京東方爲例,其近三十年的成長史中,竟揹負了“散戶之王、面板之王、圈錢之王、價值熔爐、國之重器”等光環與爭議。

早在2010年,京東方創始人王東昇就提出了顯示面板行業生存定律,即“若保持價格不變,顯示產品性能每36個月須提升一倍以上”,從此走上了瘋狂建廠和迭代研發之路。只不過,將這一生存定律付諸實踐的代價就是“源源不斷投錢”。2010年京東方虧了20億,2011年又虧了7個億,爲此它們還背上了“圈錢騙子”之名,以至於到2013年460億再融資計劃傳出時被投資人怒罵。

如今,據不完全統計,京東方單算投資已經超過4000億,如此龐大的投資規模和超長的投資年限,終歸讓京東方問鼎全球液晶面板之巔,其綜合出貨量已超越三星,大尺寸顯示面板佔有率世界第一。

京東方崛起的背後是數千億資金的投入

京東方之外,深天馬、華星光電同樣積極投入,從技術進步和生產線佈局來看,中國已經建設了多條高世代LCD面板生產線,其中京東方在合肥和武漢分別投資建設了10.5代和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華星光電在深圳也投產了11代線,深天馬也計劃建設一條每月生產12萬片的8.6代線,在衆多大陸面板企業的合力推動下,中國大陸的LCD面板產能在全球佔比持續攀升,特別是在大尺寸LCD面板領域,預計到2027年其產能將佔全球的73.74%,進而在全球LCD面板領域擁有分量極重的話語權。

06

從量變到質變,佈局未來“視界

“重資產、重技術”的面板產業一旦獲得領先優勢,後來者除非拿出數倍的資金、資源投入,否則很難超越,但“重資產、重技術”的特點也意味着一旦投資方向錯誤,很容易陷入危機。

從CRT到LCD,技術的迭代絕非一帆風順。國產彩電巨頭長虹,試圖迴避競爭最激烈的液晶技術路線,和松下等公司往等離子技術方向走期望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此後,索尼、東芝放棄等離子業務;後來,日立、先鋒、三星和LG電子*也相繼退出。最終等離子產業鏈的玩家,只剩下松下和長虹,最終兩家都放棄了,這意味着之前的鉅額投入都會隨着技術戰略方向的轉變而“打了水漂”。

早先,電視產業是液晶面板的主要市場,“高世代線量產——供給過剩——價格下降——大尺寸電視性價比提升,銷量增長——平均尺寸增長——消耗更多產能——供給緩解”是面板行業的成長邏輯,可隨着8.6代線、10.5代線進入量產後,大尺寸電視開始逐漸觸碰到天花板,一方面是家庭液晶電視主流尺寸進入65-75英寸階段後,已經開始觸碰尺寸天花板了,而另一方面是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萎靡不振,進而讓京東方、深天馬等上游面板企業開始動態管理產能,讓一些效能不高的面板廠停產後,將資源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

而當下,面板消費大環境已然發生轉變,以VR/AR設備和智能手錶爲代表的智能穿戴設備崛起,以及“一輛車,十塊屏”的新能源汽車,都對液晶面板需求發生變化。在VR/AR領域,儘管OLED因其柔性特質被廣泛應用於這些設備中,但LCD技術由於其成熟、成本較低且性能出色的特點,依然是許多VR頭顯設備廠商的首選。

全球領先的VR產品Oculus Quest 2就採用了FS LTPS LCD顯示屏幕。而智能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等對高清、輕薄、易於佩戴的面板需求逐年上升。柔性AMOLED面板因其低功耗、柔性和輕薄的特點,在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液晶面板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

OLED、Micro 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發展意味着細分賽道的崛起,但是否值得像CRT迭代到LCD時“梭哈”式押注並不好說,畢竟OLED在獲得更出色畫質的同時,用戶用眼健康、成本等問題也值得慎重考慮,從LCD到OLED,面板企業產能的轉移不能簡單地類比CRT到LCD的迭代過程進行大規模投資決策。

相反,應持續關注這些新技術的成本下降趨勢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效果,以做出更爲理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