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禁城到凡爾賽,看卡地亞在文化與藝術交流中的多重身份

4月1日,「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幕。

正值中法建交60週年,作爲“中法文化旅遊年”的重點項目,這場展覽還原了中法百年間的政治、文化和藝術交流盛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故宮博物院與凡爾賽宮聯合舉辦的這場重量級展覽中,卡地亞作爲主要合作伙伴之一參與其中。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

無論是在商業還是文化層面,今天卡地亞已成爲最具標杆性的奢侈品牌之一。伴隨中國近30年奢侈品市場的發展,在一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卡地亞的品牌形象愈加鮮明,獨樹一幟。

今天品牌越來越重視建立長期的文化影響力,而提升品牌力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文化力”。但品牌“文化力”的塑造,僅僅只是源自歷史底蘊或傳奇故事嗎?

能夠與故宮博物院這樣重要的文博機構延續、深化合作,卡地亞令人信服的“文化力”從何而來?爲什麼卡地亞能夠在這場國家級大展中發揮作用?

2019年,故宮博物院與凡爾賽宮共同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正是其中所載重要合作內容。

2024年,恰逢中法建交六十週年的重要時間節點,這場展覽如約而至。展覽彙集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展現了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末中法兩國間的外交、文化與藝術交流。

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協議

卡地亞則作爲主要合作伙伴支持此次展覽項目,由此也成爲少數能夠參與此類國家級文化交流展覽的奢侈品牌。

“此次展覽也讓我們反觀卡地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承擔的角色——不同文化間溝通的橋樑。”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 (Pierre Rainero)在《紫禁城雜誌》的採訪中說道。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Pierre Rainero)

在卡地亞1997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前一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就已經在北京故宮太和門前展出法國著名藝術家讓·皮埃爾·雷諾的代表作《金盆》(Le Pot Doré),這是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淵源的開始。

2009年,隨着首個全面展示卡地亞珍品與藝術風格的回顧展覽「卡地亞珍寶藝術展」於故宮午門展廳舉辦,卡地亞與故宮的合作打開了新的局面。

2014至2017年,通過雙方長達三年的溝通往來,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館聯合修復了六件故宮院藏鐘錶文物。

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合作修復文物鐘錶

兩件銅鍍金嵌瑪瑙規矩音樂表,© The Palace Museum

兩件銅鍍金獅馱規矩表鏡,© The Palace Museum

2019年,這六件經修復的文物鐘錶在「有界之外——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上展出。這場展覽也將雙方合作推向了新的高潮。展覽深入到中法文化對話中,同時也採用了“文物修復”等多元化的交流形式,喚醒東西方文明之間更高層面的情感共鳴。

儘管卡地亞與故宮之間的聯繫,是通過實質性的合作才得以呈現於公衆眼前,但故宮作爲集中國傳統藝術與應用藝術之大成的寶殿,直到今天依然啓發着卡地亞。正如皮埃爾·雷諾表示:“故宮,是激發當今卡地亞靈感之地。”

4月1日「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開幕式期間,卡地亞與法國凡爾賽宮和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一起,分別與故宮博物院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確認了未來繼續推動交流與合作的意向。

能夠與兩所重要的法國文博機構一同與故宮簽署合作協議,可見卡地亞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獲得了重要認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卡地亞將繼續在與故宮的合作中激發彼此對中西文化的領悟。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錶,故宮博物院藏

長期以來,卡地亞與全球重要文化歷史機構都保持着密切關係,以多種方式搭建藝術文化交流的橋樑。作爲卡地亞促進文化交流的另一範例,4月1日,卡地亞同步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Art Exhibitions China)延續合作協議。自2015年首次簽署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在展覽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及培訓方面已取得了積極成果。

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鼎力支持一個展覽,對於卡地亞而言,是較爲少見的。卡地亞通常爲人熟知的,是通過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卡地亞典藏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參與文化交流項目。

早在20世紀70年代,卡地亞就開始收集品牌早年創作的珠寶、鐘錶和珍貴器物,1983年正式創立卡地亞典藏,迄今已收藏了19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3500多件作品。

在1989年於巴黎小皇宮博物館舉辦首次展覽後,卡地亞典藏開啓了與全球知名文博機構的廣泛合作,邀請博物館及其策展人共同基於科學的方式,以他們的視角對藏品進行解讀。

2004年,卡地亞典藏展覽中國首站來到上海博物館。歷經北京、瀋陽、四川、臺北到去年的香港故宮,其旅程的足跡在過往二十年與中國有着深切的聯繫。當中,2019年舉辦的「有界之外——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是廣受關注的一場展覽。

「有界之外——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2019年)

卡地亞典藏還以借展方式支持博物館機構的藝術活動,比如卡地亞典藏曾爲2021年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共同打造的“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提供了三件重要藏品。

“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卡地亞典藏的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1927年)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清雍正(1723–1735)

高 9.15 釐米,口徑 6.3 釐米

卡地亞典藏

回溯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是每一個時代與歷史的濃縮,對文化與藝術的支持,也是對社會文明進程的支持。

卡地亞典藏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憑藉前瞻性的理念與形式在純粹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形成了重要影響力,也體現了卡地亞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參與的深度和角色的廣度。這一次,卡地亞品牌直接作爲合作伙伴的身份參與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無疑意味着卡地亞對文化藝術交流的支持形式更加多元化。

——風格典範的創造者

珠寶文化及其被賦予的寓意與人類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與時裝、建築相比,珠寶同樣跨越了地緣和時空的限制,與不同文化交流儒染,激發出人們的深層共鳴。

如果我們翻看卡地亞170多年的歷史,卡地亞在風格、美學與文化上的引領性,從品牌曾經歷過的多個關鍵時期中可以獲得論證。

皮埃爾·雷諾在《紫禁城雜誌》的採訪中強調,凡爾賽宮對於卡地亞早期獨特風格塑造和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將凡爾賽宮與卡地亞關聯起來的關鍵,正是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對於凡爾賽宮來說,以新古典主義爲代表的藝術風格,造就了這座雄偉的宮殿建築,這一風格也是卡地亞創作歷史初期的靈感來源之一。

20世紀10年代,卡地亞第三代掌門人路易· 卡地亞以新古典主義藝術的美學爲靈感,將鉑金首次引入珠寶創作,開創了“花環風格” (Garland Style)。

路易· 卡地亞(Louis Cartier), 約1904年

Archives Cartier Paris, Emile Friant © Cartier

卡地亞百合三角胸衣胸針(1906年,卡地亞巴黎特別定製),卡地亞卷軸式冠冕(1910年,卡地亞巴黎)

路易·卡地亞的審美領先於潮流,在“花環風格”仍風行之時,他又先人一步,擯棄繁複飾邊,利用簡潔線條和幾何圖案開創全新美學風格,這便是日後被稱作“裝飾藝術風格”的先聲。

20世紀20年代,“裝飾藝術”的發展達到巔峰,在這個“咆哮的二十年代”,女性開始贏得全新的社會地位,東西方文化碰撞……這些時代的印記都成爲卡地亞的靈感來源,體現在設計中。

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幾何蝴蝶結胸針(1928年,卡地亞巴黎),卡地亞幾何風格手鐲(1933年,卡地亞倫敦)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卡地亞是一位風格典範的創造者,也是一位時代美學的參與者,在文化交融的影響下徐徐前進。

——與藝術對話的新路徑

如上文所說,自上世紀80年代成立卡地亞典藏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以來,卡地亞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全球藝術與文化的交流活動中。

1984年,卡地亞成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開創了企業支持藝術項目的先河。在此之後,歐洲多家品牌紛紛設立藝術基金會,以期輸出影響更長遠的價值觀。

如果說卡地亞典藏爲時代美學的演進提供了歷史佐證,那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則以獨特的藝術贊助方式,啓發了全球當代藝術的交流,開闢出與藝術對話的新路徑。

貝恩諮詢提出,奢侈品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經歷四種角色變化:前三階段的角色分別是提供消費願望、陪伴消費者、幫助消費者定義自己。到第四階段,能夠幫助消費者成爲更好的自己,甚至推動世界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毫無疑問,通過推出卡地亞典藏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品牌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來到了第四階段。

——卡地亞的中國靈感

中國激發了卡地亞無盡的靈感。

卡地亞與中國的淵源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啓。20世紀初,東風西漸的風潮激起卡地亞探索中國藝術的熱情。這一時期,也正是卡地亞在設計上大力展現“裝飾藝術”的階段,多重文化交融下,卡地亞創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國風格的珠寶、座鐘及珍貴器物。

路易·卡地亞本人收藏了衆多極具東方美學的藝術品,一件創作於1928年的中國風格化妝盒,盒蓋上的圖案靈感,正是源於路易私人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盤。

創作於1926年的插屏式座鐘,靈感源於中國文人書桌,鐘盤是古董雕花白玉,背部有琺琅工藝的龍形裝飾。

中國風格化妝盒(1928年),10.0 × 5.8 × 1.6釐米,卡地亞典藏

插屏式座鐘(1926年),32.7 x 29.5 x 12.0釐米,卡地亞典藏

這些設計中,既有對中國靈感的尊崇,也反映了卡地亞對當時美學的再創作。

從商業層面看,卡地亞是中國奢侈品市場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者。1997年,品牌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開設了中國首家精品店,成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奢侈品牌之一。

今天,卡地亞繼續深入與中國這片廣袤大地的文化聯結。

中國已經成爲卡地亞典藏舉辦展覽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至今已走過上海、北京、臺北、瀋陽、成都、香港等多座城市。今年11月,由上海博物館主辦、卡地亞支持的展覽將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啓幕,此次展覽同樣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的主要活動之一。

——向中華藝術寶庫敞開大門

皮埃爾·雷諾在《紫禁城雜誌》的採訪中表示:“卡地亞的角色在於向博物館策展人和專家們敞開大門,向他們展示與分享珍貴的歷史檔案、相關專業知識和精湛技藝。”

也就是說,在一系列的文化合作之中,卡地亞始終把自己放在幕後支持者的角色上,把策展的主導權交給了專業的文博機構。

百年曆史中積澱的品牌檔案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史料,卡地亞以包容開放的心態敞開大門,爲文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這是一個頂級品牌對文化交流傳播的責任與擔當。

可以說,卡地亞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參與,早已超越商業維度,超越了品牌的自我傳播。這種氣度一方面源於卡地亞對文化世界的尊重,另一方面,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守護,是其百年來樹立品牌的立身之本,也將反過來幫助品牌聯結過去、今天和未來。

自1847年品牌在巴黎創立以來,卡地亞便不斷拓展視野,關注法國之外的世界,從全球不同文明的造型美學中汲取靈感,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融入創新與當代審美。

卡地亞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投入,持續反哺着品牌的作品美學和藝術表達,同時也豐富着品牌資產,爲品牌構築起強大的護城河。

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爲卡地亞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也使品牌本身,成爲當代全球藝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丨圖片來源:卡地亞提供

丨責任編輯:Le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