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青年留鄉、返鄉 青年署推動學習性青聚點計劃

宜蘭頭城「海波浪文化事業」帶領青年赤腳親近溪流。(青年署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教育部青年署辦理學習性青聚點計劃,透過長期深耕在地的資深團隊以田野調查、導覽體驗、風土走讀等多元形式,發展出與地方特色相呼應的在地課程,協助15-35歲青年成爲Dreamer,找到自己有感的場域和主題,並促進青年選擇留鄉、返鄉。

青年署表示,今年即有五組學習性青聚點的在地課程以臺灣水文和溪流環境爲主題,將帶領青年從河川、溪流、溼地、大海等不同水域,切入探索善用水資源的永續經營模式!

南投的「谷笠合作社」邀請青年走訪孕育出手抄紙、紹興酒、茭白筍和礦泉水等多種知名埔里產業的眉溪,瞭解生態文史和治理困境,思索如何用環境資源,創造有趣且可持續的風土體驗。

花蓮富里的「天賜糧源」安排探訪流經阿美族部落和客家聚落的鱉溪,引導青年瞭解上游的吉拉米代部落如何維護百年水圳,落實有機、環境友善農業,並能品嚐由鱉溪灌溉的「鱉溪米」所製成的美味飯糰。

另外,位於宜蘭的「一米地」和「海波浪」團隊,讓青年藉由溯溪感受身體與河流的連結,透過觀察溪流中的生物建立與自然的聯繫,並在環境友善的野炊中,探討如何在人、城市與溪流三方間創造共好關係。

臺東池上富興溼地的「觀魚工作室」安排青年從實際走訪溼地的過程中認識溼地獨特的生態系,學習辨識臺灣原生種與外來種,同時瞭解移除外來種對棲地保育的重要性,並將這些外來種轉化爲植物染的顏料和木雕作品,以創意翻轉出全新價值。

青年署期盼透過在地知識與體驗結合,讓青年認識溪流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共同探討如何將水域治理的困境轉化爲實際的關懷和行動,設計出永續的親溪形式,留存珍貴的水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