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提移除中正紀念堂銅像 他提醒:轉型正義初衷是和解

施正鋒(本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即將解散,代理主委葉虹靈提交任務總結報告,建議移除中正紀念堂大廳的蔣介石銅像。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今天反問,當年中共一天到晚叫囂「血洗臺灣」,先後有兩次臺灣海峽危機,特別是八二三砲戰。換做是其他人掌舵,會有怎麼樣的作法?他提醒政府「莫忘轉型正義的初衷是爲了社會和解」。

對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日前表示,中正紀念堂是「所有民衆」的共同記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應該是在現有的基礎下共同討論加入其他元素,質疑「目前疫情嚴峻,難道這是政府的優先?」

施正鋒認爲,中正紀念堂的處理,朝野政黨、省籍族羣之間的看法即使不是南轅北轍,至少具有相當程度的敏感性。這牽涉到蔣介石在臺灣的歷史定位,及後人的自處。不說蔣介石在國共鬥爭落敗的功過,也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一般對於他的撻伐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及白色恐怖的責任。

不過,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背景,他說,除了行政長官陳儀難辭其咎,國民黨政府內部派系鬥爭(軍統vs.中統)是關鍵,還有中共潛伏份子伺機興風作浪。更重要的是「臺灣同胞」經歷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對於祖國的高度期待因爲相對剝奪感而極度沮喪,終於以軍事鎮壓收場。但「中國內戰延燒與官民感情隔閡交錯,蔣介石果真是罪魁禍首?」

他說明當年的歷史,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先是代理總統李宗仁落跑美國,接着進入號稱人類史上最長的戒嚴時期;一開頭老美雙手一攤,風雨飄搖,蔣介石恢復視事,政局直到韓戰爆發才稍微穩住陣腳。此後,老毛子一天到晚叫囂「血洗臺灣」,果真先後有兩次臺灣海峽危機,特別是八二三砲戰。

回顧那段驚濤駭浪的集體記憶,他說,威權統治製造不少侵犯人權的悲劇,難免有刑求逼供、羅織入罪、甚至公報私仇等令人悲憤的事,「然而,換做是其他人掌舵,會有怎麼樣的作法?」

施正鋒指出,當年,國民政府爲了安置避秦的百萬軍民,軍公教是變動現有社會結構最少的方式,原本期待取代日本人的本省菁英,因爲社會流動受阻而高度失望。不管實踐孫中山《三民主義》理念、或擔心共產黨顛覆,土地改革嚴重打擊本土仕紳階層,然而,農地並未轉手外省族羣。

對於戰前出生的臺灣人來說,欠栽培或許是一輩子的痛,但他認爲,戰後嬰兒潮世代則難說遭受差別待遇,否則,三級貧戶之子陳水扁,哪有可能一路由臺南一中唸到臺灣大學、甚至選上總統?

施正鋒表示,蔣萬安選上立委是否庇廕於蔣介石父子,應該要問臺北市中山、及北松山的選民。坦誠而言,他的問政風格算是溫文儒雅,有時候未免又過於溫良恭儉讓,儘管還有點羞澀,看來也嘗試跨出藍營舒適圈。他只提及蔣介石後期對於臺灣建設的貢獻,算是委婉的功過相抵論。

至於國家定位,他說,蔣萬安又不是要選總統,臺北市長必須應付的是「兩岸論壇」,蔣提出共軍不擾臺、對臺灣釋出善意、及雙方地位對等三原則,中規中矩,就看臺北市民是否買單。「總之,轉型正義的目的是和解,讓臺北市民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