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量男比女少20萬人 國健署曝1項恐怖數據

糞便潛血檢查有利於早期發現大腸癌。圖爲奇美醫學中心「腸來速」服務,讓民衆免進醫院即可繳交檢體。(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大腸癌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目前國內提供50至74歲民衆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2022)僅有119.3萬人受檢,遠低於新冠疫情前的篩檢量;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大腸癌發生率比女性高1.5倍,去年男性篩檢量卻比女性少20.9萬人,可能因此錯過早期發現大腸癌的良機。

國建署最新公佈的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部教授邱瀚模指出,許多癌症發生率都是男比女多,但最大隱憂在於各項癌症篩檢人數往往是「男少於女」,推測原因在於男性對於健康的認知程度較差。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明,去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人數有70.1萬名女性、49.2萬名男性,女性是男性的1.43倍;過去3年(2019到2021)也可以發現同樣趨勢,女性篩檢量是男性的1.3倍左右。

另外,近三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人數直直落。林莉茹說,去年篩檢量共119.3萬,雖然較2021年增加13.3萬人,但仍未恢復疫情前的篩檢量,2019年篩檢量共有138萬人。

邱瀚模指出,因症狀就醫被診斷的大腸癌患者,約有2成已是第四期,如果是透過篩檢發現大腸癌者,大約只有7%到8%是第四期,由此可知證明篩檢是早期發現的最佳工具;但過去三年因爲疫情影響,大腸癌篩檢量驟減,最近有外科醫師在手術過程中觀察到,患者的腫瘤嚴重程度增加了。

「一顆3到4公分的大腸息肉,大約2、3年就可能變成癌症!」邱瀚模指出,歷經3年的新冠疫情,已經足以讓一顆大息肉變成癌;如果疫情前已是第一期大腸癌而不自知,可能已經進展到第二、三期,但任何人都無法知道自己肚子裡有什麼病竈,因此提醒民衆儘快篩檢,及早揪出大腸癌。

國健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的民衆,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返家解便後刮取適當檢體,放入管內並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如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