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福森號 走入感動的瞬間─揭開「Formosensis 福森號」的設計面紗

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隨着車行前進,窗外的視野一步步變換着,即使隔着窗,寬敞而完整的視野設計,還是讓人不覺產生穿梭於自然山林,縱情於高山縱谷之間的錯覺。片刻,光線迤邐灑入,盎然綠意中依稀看到坐在車廂,映照在玻璃上的身影,一切恬靜而美好。

▲ 福森號車廂由檜木訂製打造,列車進站時即能聞到迷人香氣。(圖片來源/LION TRAVEL)

「這,就是我們當初設計『Formosensis 福森號』的初衷,希望能讓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好立設計」設計師王曉莉說道。

時間來到三年多前,王曉莉說她剛接下委託,負責阿里山第二代木造車廂的外觀、內裝設計之際,只覺得一切都是緣分。「當時,同一年我們纔剛以新式木構造的想法,完成嘉義市西區遊民收容所的再造,對於木都嘉義『兩個森林』的概念十分着迷。」

臺灣檜木包含了紅檜與扁柏,紋理細緻而美麗,同時兼具濃郁香氣、耐溼、防腐又防蟲,屬於臺灣特有管制出口的珍貴林木。而阿里山盛產檜木,從百年前蓊鬱密佈到現在,歷經時代的動盪,即使大量檜木曾運送到日本,譬如明治神宮的大鳥居,今日的嘉義還是保有「木都」美名,提起阿里山檜木,依然讓人神往、讚歎。

▲ 寬敞的大面窗讓民衆可以盡覽山林風光。(圖片來源/LION TRAVEL)

如同穿梭在阿里山的自然移動車廂

「因此,深具歷史意義的林鐵,一開始即決定採全檜木的設計,福森號英文名Formosensis,即是取自紅檜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王曉莉說。只是木材的稀有珍貴性,在用量方面就是一大考量。

而車廂外觀的「枚板」關乎着福森號給人的第一印象,特別是需要考慮外在環境可能對木材所造成的影響,數量多少、厚薄都要詳加計算,關乎着成本。王曉莉解釋道,「內部車廂因爲有溫度控制,至少不用承受颳風下雨,日後的維護相對單純許多。但,在車體的結構設計上,使用的枚板就不同了。」

▲ 車廂內部木作完成。(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所謂的「枚板」,意指可以呈現木頭特殊紋理的原木,年輪愈多,樹長得愈高、愈壯碩。她說,「希望能呈現木材的厚實感,讓人感受到屬於檜木奔放的生命力,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厚度、寬度,同時還要詳加考慮到日後的維護保養,只能作最少的垂直分割。種種考慮下,我們捨棄了前一代列車9公分的尺寸,而採用40公分的枚板。」

王曉莉說,「幸好臺南農林木業一直很有心,常年不間斷從日本買回曾經屬於臺灣山林的檜木,這纔有了大量的木料可以選擇。」最後,捨去所有主觀式的圖騰,褪去精工雕琢,福森號以簡潔而俐落的線條驚豔衆人。

配上165公分加大窗框的設計,以及黑色烤漆搭配林鐵經典紅色金屬窗臺,整個凸顯出福森號給人沈穩而典雅的質感。更重要的是,與自然山林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氛圍美感,尤其是穿梭在阿里山,就像許多人上山走步道,總有着和森林小火車不期而遇的驚喜。她,就想要加深這樣的印象和感動。

▲ 木板勾縫打樣。(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 打造福森號的最大推手─張鶴齡建築師與王曉莉設計師。(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提到加大窗框的設計,王曉莉更是臉露微笑。「動手做福森號設計之前,我們特地搭乘中興號,從北門一路出發到奮起湖,想要親身感受這一路的變化。過程中,除了自然山林的變化,美麗視野所帶來的感動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爺爺帶着孫子,夫妻帶着孩子,不認識的人相互拍照聊天。」

王曉莉神情動容地繼續道,「以前學生時代曾因爲畢業旅行到阿里山,但,那時只是像大多數的人一樣,選擇從祝山車站坐火車上山看日出。留在腦海裡的,是清晨出站時帶來的陣陣涼意,非常冷。可是那一趟從山下坐到山上感受卻是全然不同。」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與自然的融合。「那不是很重要的事嗎?所以,坐在車廂內,我們也希望能讓人飽覽沿途風光,而且毫無遮蔽物,甚至是融入在地,親身感受美麗山林所帶來的一切。」加大的窗、貼心的設計,讓人不管是單獨或是雙人對坐,都能在車行過程中, 將豐富的視野變化、滿山綠意盡收眼底。

不僅如此,考慮到阿里山獨特的林相,光影交織之間的變化,以及一路向上攀升,進出隧道、盤旋蜿蜒的過程。王曉莉說,「我們特別聘請了專業的照明顧問,針對車廂內所有的燈具使用作規劃,尤其考慮到明暗之間的落差可能帶來的影響。」她強調,就是以乘車者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觀點作爲優先規劃營造的氛圍。

▲ 設計師王曉莉期待透過福森號的設計,讓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圖片來源/LION TRAVEL)

▲ 福森號移至嘉義鐵路車庫園區準備試車。(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 福森號弧形天花板檜木排列方式。(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 林鐵logo安裝前定位。(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透過光線 訴說車與山林的點點滴滴

「車廂的內部空間,順應車體結構畫出弧形穹頂,儘量利用每一寸空間,所有管線收到兩側,讓加大的開窗面積獲得最多的綠意、陽光和視景。同時,爲了避免行進過程光線明暗之間的劇烈差異,除了使用間接光源外,也會在進出隧道前調整光線,讓人在最大程度上只感覺到些微的變化,整個空間是舒服、恬靜的。」

▲ 照明顧問隨車調光設定。(圖片來源/張鶴齡建築師事務所、好立設計)

另外,進出福森號之間,光源也會隨之調整變化。「希望給每位乘客帶來尊榮的感覺。」她強調,燈光的投射會在乘客上車的瞬間,部分集中在穹頂取自嘉義老房子,佈滿當時人歲月痕跡的老檜木上。這麼一來,與周遭所使用的木材,從弧形天花板、地板、牆面、桌板與座椅扶手等,檜木的色澤呈現明顯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感動瞬間的氛圍呈現。

「使用的人不同,檜木呈現出的狀態,也像是在述說着『木都』與百年來流轉於阿里山點滴的故事。」王曉莉輕聲說道,事實上在從設計福森號開始,每一次的接觸,都像是開啓了她對阿里山更寬闊深邃的認識。

「跨越了三個氣候帶,涵蓋了15 度的溫差,可以是日出、可以是雲海,同時是山林探索,也可以是原民文化,林業鐵路見證一百多年來產業與工業的更迭,而阿里山的生態系,亦蘊涵了這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島嶼無法盡述的多樣內涵。」一切,至今回想起來都令她醉心不已。

欣傳媒 by薛琳雲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3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