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誠基金李宇龍:從變化萬千的國際基金市場看國內基金行業發展
(原標題:達誠基金李宇龍:從變化萬千的國際基金市場看國內基金行業發展)
現如今,隨着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國內基金行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熟。在現在中長期利率下行的趨勢下,基金市場也迎來一波小高潮。但是總的來說,基金現在仍處於牛市,但市場的波動也有可能加大,所以投資者還是要謹慎入市,切忌盲目。
今天我們請到了達誠基金的李宇龍,來觀察研究全球基金業最爲發達的美國市場,對比出我國公募基金行業未來將呈現幾個顯著的發展特徵,來供各位投資者們參考。
達誠基金李宇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現就任達誠基金總經理,曾任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嘉合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目前還擔任CFA上海協會會長,上海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一、管理規模持續增長
我國基金行業時代紅利有望延續,驅動管理規模的持續高增長。過去30年是美國共同基金爆發的重要時間窗口,而比較研究發現,無論資金端還是資產端,當前我國公募市場與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共同基金具有非常相似的市場環境。1995年美國基金行業規模只有1.2萬億美元,2022年則已經突破27萬億美元。根據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速、交易型資產增速、基金社會居民滲透率等指標預測,我國公募基金市場未來10年有望保持18%以上的複合增速。
事實上,公募基金作爲我國大資管行時代的主賽道,發展優勢已經開始顯現。2018年至2021年間,基金行業複合增長率達25%,管理規模從13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5萬億元,超過同時期銀行理財的9.6%、保險資管的9.9%,私募基金的16.8%。另一組數據顯示,2021年銀行理財、信託和券商資管的規模較2017年分別下降1.8%、21.7%和53.5%,而公募基金的市場規模不退反進,較2017年上升127.1%。
傳統中國居民更傾向於實物資產的配置,根據《中國財富管理機構競爭力》報告,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資產配置中80%爲實物資產,只有20%爲金融資產,而實物資產中,房產佔一半以上;反觀美國市場,居民及非盈利機構金融資產配置佔比則常年保持在60%-70%水平。我國資管行業基礎環境的變化例如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入市等,將會有力推動資本市場的繁榮,從而形成資產配置優化和資本市場發展的良性驅動。
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着美國基金行業的迅速增長,共同基金發起人機構數量在2021年達到825家,並且呈現出鮮明的頭部化趨勢。特別是過去10年,美國大型基金集團管理的共同基金集中度逐年上升,規模最大的前5大機構市場佔有率從2005年的35%上升到2021年的54%,前10大機構則從46%上升到66%;而排名在11至25位的中型公司市場份額則從2005年的21%下降到2021年的17%。
而全球資管市場亦呈現出相同的特徵,全球前20大資產管理機構市場份額由2008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4%,究其原因,主要來自於被動型基金產品所具有的內生規模效應,過去10年迅猛崛起的ETF和被動型指數產品導致了市場資源都向頭部管理機構的快速集中。
然而在我國,近10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整體集中度卻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於整個行業仍然處於快速成長期,行業整體規模快速提升,使得行業集中度變化並不顯著。截至2022年10月,我國前五大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爲6.25萬億元,行業集中度約23%,前二十五大公司規模爲19.32萬億元,集中度約71%。
另一統計表明,2022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業前三大公司、前十大公司的集中度分別爲15%和40%。儘管行業馬太效應已經非常顯著並日益引起關注,但從國際比較視角看,行業集中度或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行業資源或持續向頭部機構集中。鑑於此,對中小公司而言,未來持續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等差異化戰略就顯得更加重要。
三、產品向ETF和被動型指數基金傾斜
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問世後,ETF市場規模在美國持續增長,20年增長了近200倍,從1999年末的340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末的6.5萬億美元,產品數量在高達2989只。目前儘管共同基金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但ETF的佔比持續攀升,已成爲基金市場增長的主力。過去三年,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後美國共同基金規模增長1.5萬億美元,同期ETF規模增長1.4萬億美元,增長水平接近。
而在股票領域,ETF則已超越共同基金,成爲規模增長的最重要來源。過去3年,股票ETF規模增長1.05萬億美元,而同期股票型共同基金規模增長僅9108億美元。資金流向或更能體現出ETF的發展態勢,自2013年開始,ETF的資金淨流入持續高於共同基金,而且,近3年ETF合計淨流入資金1.54萬億美元,而同期共同基金則淨流出4902億美元。
在中國,ETF近年來亦呈異軍突起之勢,2022年底規模已突破1.5萬億元。2018年是我國ETF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2018年市場劇烈調整,整個公募基金行業慘淡疲軟,然而以ETF爲代表的指數基金總規模不降反升,較2017年大幅增長40.3%。可以預測,未來ETF及被動產品在我國仍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四、費率持續下降態勢
根據美國ICI《2021年基金費率趨勢》報告,近25年來美國基金費率呈持續下降趨勢。主要原因,一是各類型基金本身的費率下降,二是資金從高費率型的基金流向低費率型的基金。1996年,美國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費率爲1.04%,混合型爲0.95%,債券型爲0.84%,2021年已經分別降至0.47%、0.57%和0.39%%。
在我國,在讓利投資者,體現行業人民性的大前提下,基金費率價格戰業已悄然開打。2019至2021年,我國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從1.3%降至1.28%;債券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費率從0.41%降至0.37%左右。長期看,隨着市場機構化比率和產品被動化比率的雙提升,行業費率持續下行的趨勢將不會停滯。
五、渠道邁入多元化時代
近年來,基金售渠道格局日益重塑。從代銷保有量看,傳統銀行渠道在不斷被蠶食,券商渠道保持相對穩定,而三方平臺則強勢崛起。數據顯示,銀行基金代銷保有量2018年的62%下滑至2022年三季度的47%,券商渠道佔比趨於穩定,而三方基金代銷渠道保有量佔比則由2018年的20%快速升至三季度的36%。
未來,在多元化基金銷售格局中,傳統強勢的銀行和券商爲保持市場份額,或不得不從提升服務水平、拓展電商服務、打造投顧業務等方面提升競爭力,應對第三方機構的趨勢性衝擊。儘管如此,第三方渠道機構依託互聯網平臺,擁有更廣的客戶服務覆蓋面,通過自身健全透明的基金評價體系,爲客戶提供全鏈條的投資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基金銷售的趨勢,與全球銷售格局一致,第三方競爭力大概率將進一步加強。
六、人才專業化需求加劇
伴隨着基金行業的快速迭代,基金公司對專業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提升。根據CFA Institute最新研究數據,全球金融從業人員總量大約在4100萬人,中國的整體數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總量的20%。然而,當我們關注投資管理行業核心崗位的時候,這一佔比則大幅下降至13%,不足美國的核心崗位人數的一半。這就意味着,我國金融從業者雖然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量的飛躍,但是在高端核心崗位的發展依然相對不足。用另一個指標即CFA持證人在投資管理核心崗位的滲透率來衡量,這種差距更爲直觀。在成熟的美國和英國金融市場,都達到了雙位數的佔比,而在我國這一佔比僅爲2%,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已經關注到這種現象並開始採取措施致力改變。以上海爲例,CFA已連續入選上海市重點領域(金融類)“十三五”、“十四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未來可期,我們有理由相信,CFA持證人等專業人才在我國基金行業將有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現如今我國基金市場的發展越來越成熟,雖然與美國基金市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也在不斷縮小,當然這也要求投資人士擦亮雙眼,不要被一時的利益誘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