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的“短視頻焦慮”,究竟該怎麼“治”?
文:志剛@互聯網江湖主編
誰也沒想到,臨近年關,tiktok“難民”愣是把小紅書帶火了,潑天的流量來得這麼突然,來得這麼迅速,就連小紅書自己也一時沒緩過神。
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小紅書E輪估值170億美元,這輪“潑天富貴”後,估值怕是更會高。
且不管估值怎樣,這個春節,小紅書的同學們大概率是要加個班了。
小紅書的火,是現象級的火。
回想過去一年火過的熱點很多,但真正達到現象級,引發全民討論的寥寥。
我自己記憶深刻的,大概有這麼幾件事:
年初Sora點燃大模型之火;《黑神話悟空》帶來的億點點中國3A遊戲的震撼;小米SU7的發佈,雷總車展人氣爆棚;百度副總裁璩靜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是年末東哥給老鄉發福利。
短視頻時代,這些熱點背後,其實都很有信息量。
這些現象級的熱點,有這麼一個共性:要麼本身就發酵於短視頻,要麼在成爲現象級熱點的過程中,短視頻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
作爲從圖文時代成長的自媒體,我自己也做了幾年短視頻,過去的一年裡,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回想當初做短視頻的經歷,以及過去一年的現象級傳播熱點,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現象級傳播覆盤,如何治“短視頻精神內耗”?
之前跟很多大廠的公關閒聊,發現他們對於短視頻怎麼做這件事兒,多少都有點焦慮。
一方面是因爲大家大都是從圖文時代跳躍到了短視頻時代,一時間沒摸清路數。另一方面,對於B端傳播來說,短視頻終究是個“新事物”,整體上還是處在摸索期。
一開始做視頻內容的時候,我也是很焦慮的,擔心內容呈現不好,也擔心視頻內容承載的信息流不夠,以往太習慣於動輒三、四千字以上的文章表達觀點,反倒被三四百字的腳本束縛了手腳。
突然有那麼一天,我頓悟了,猛然間發現大咖們說的“流量密碼”,其實很簡單。
簡單到兩個字可以概括:情緒。
沒錯,短視頻的核心是“情緒”。學會抓得住公衆情緒的脈絡,那麼做短視頻內容這事兒,就成了一半兒。
短視頻時代,“自來水”水位真的很高。
原因大概有兩點:
1、基於點贊、評論等用戶互動行爲的算法推薦,用戶的參與一旦有了結果反饋,會讓用戶的參與感更有獲得感。更多的用戶願意去轉發、點贊。
我們這些自媒體做評論體,其實就是個“嘴替”。
網友們都是有表達欲的,對於某件事兒也往往有自己的觀點、我們這些自媒體,就是當個嘴替,把大家的不同想法說出來,作爲一種共識的“公約數”,去獲得更多認同。
做“嘴替”,需要懂大家的情緒,也需要能hold住熱點。
我記得自己做過的一個短視頻,大致內容是娃哈哈宗馥莉接班宗老做得其實很好,播放量將近百萬級。很多網友來點贊,也表示新一代的年輕人獲得社會認可不容易。
這個視頻本身乍一看其實沒什麼,但他的內核在於,道出了很多在社會上努力拼搏,但難以被認可的“年輕後輩一代”們的情緒。於是,獲得了一萬多個小紅心。雖然一萬多個贊不算特別多,但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兒,做短視頻的核心是找到大夥兒共同的情緒,然後做“大衆的嘴替”。
你看,鍾睒睒也開始玩這個路數。
先是炮轟電商平臺,後來又炮轟抖音,說白了先立一個“炮轟資本”的人設,然後成爲普羅大衆的嘴替。結果呢?經過之前的輿論風暴之後,現在的農夫山泉輿情和品牌形象好轉了不少。
“路數”之外,短視頻引爆現象級熱點有別原因,比如,現象級傳播鏈路中,刷屏的邏輯變了。
以前一個熱點事件,要麼微博刷屏,要麼朋友圈刷屏,大家都是自然轉發。
現在爲什麼沒人提“刷屏”了,原因其實就在於傳播的主陣地變了,從社交平臺遷移到了短視頻平臺,流量發酵、爆炸式傳播的邏輯徹底變了。
算法推薦瓦解了社交鏈傳播,過去的“刷屏”邏輯,變成了今天的“霸屏”邏輯。
朋友圈的刷屏邏輯靠的是KOC,靠的是我們身邊喜歡分享的人去分享,然後讓社交鏈條上的朋友看到,從而形成刷屏。
短視頻的霸屏邏輯其實是調動自來水流量,調動KOL的免費流量,拿東哥過年發紅包、年貨,以及娃哈哈事件等等,我視頻號刷到的,全是自發充當自來水的KOL,爲什麼願意當自來水?因爲有流量,能漲粉,品牌方不需要投錢,KOL自發都會參與。
很簡單,因爲短視頻主播是要講人設的,先有人設,後有流量。
這一點,在汽車行業表現的尤爲如此。很多做汽車的自媒體博主的流量陣營越來越分化。新勢力陣營(力挺比亞迪、問界等新勢力的博主)和傳統勢力陣營(比如性能車博主)自身的標籤越來越明顯,而且粉絲流量也越來越分化。
甚至短短的一兩年裡,也有狂吹新勢力品牌的博主快速獲取大量粉絲,甚至部分變現。
當然,互聯網自媒體裡,也有很多號爲了做流量,比如一些營銷號天天吹馬斯克。但問題是,市面上馬斯克的素材就那麼多,翻來覆去也就沒了新意。
這帶來一個啓示:作爲身在輿論場中的企業,要做得更多是給到好的素材,然後“讓子彈飛一會兒”,用戶會自動發起“冷啓動”然後進一步裂變傳播,最後完成現象級熱點發酵傳播。
今年年底,東哥給老鄉發福利的短視頻,成爲一大現象級短視頻傳播案例。如果把這作爲一個案例來分析,不難發現一切並非偶然。
京東這個品牌是很有“社會張力”的。
我一直都覺得,京東這家企業是最容易與普羅大衆引發共鳴的,不僅在於京東快遞小哥這個社會羣體已經成爲社會的毛細血管,更在於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
從宿遷一個小村莊考上人大來到北京,數年努力之下創辦京東,並最終成爲知名的企業家,東哥的人生經歷,甚是傳奇。
可以說,東哥的傳奇經歷,也是那個年代裡無數普通中國人奮鬥、成長的“底色”。
人們對這種“底色”是有深刻的共鳴的。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對於“建功立業、衣錦還鄉”這事兒有深刻的執念和夢想。
而這個“每個男人有的成功夢想”,東哥實現了。大家都在追求的自我價值實現認同感,劉強東這波更放大化了。
從短視頻傳播的角度來看,東哥發福利這事兒能火,跟之前雷軍車展上流量爆棚,百度璩靜事件翻車,其實是有一些相關的內在邏輯的。
覆盤劉強東發福利這波現象級的熱度,不難發現,京東治好了大廠的視頻焦慮。
短視頻是企業價值觀的放大器。
東哥、雷軍、璩靜的行爲,不僅代表着個人,也同樣代表着企業的價值觀。從人設上講,東哥、雷軍都是“鄰家大哥”的人設,符合互聯網世界“父權沒落,兄權崛起”的大趨勢。
雷軍跟劉強東的一個共同點在於,價值觀很正,而且一直都很接地氣,有親和力。
璩靜爲啥會翻車?原因之一是因爲“爹味兒”太濃了,價值觀少了那麼一點點社會人文底色。而回歸頭來看,雷軍造車的真誠,劉強東回饋鄉親的“不忘本”,恰恰就是冰冷的輿論場上所缺少的那種人文底色。
講真,璩靜事件,百度公關部的出發點一點沒錯,璩靜本人“買課”也是爲了適應短視頻時代的變化。只是後來做內容方式不得當,沒能意識到“霸總”的邏輯走不通了。
大廠做短視頻,也許沒有那麼複雜,在正確的價值觀下,找到情緒共鳴,凝聚共識,只要提供好的素材,現象級傳播,就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而且是自發傳播的。
老闆親自做短視頻傳播,該怎麼“操刀”?
這年頭兒,雖然品牌搞傳播項目都意識到離不開短視頻,但真正玩得轉短視頻傳播的,真心不多。
短視頻傳播,能玩得轉的只有“兩個半”:一個是雷軍,一個是劉強東,半個是周鴻禕。
雷軍在一次直播裡也曾聊了做直播的心路歷程,也經過很多挑戰,學習了表情管理,習慣鏡頭感等。
最後,雷軍找到“秘訣”:真誠。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SU7發佈後雷總大火,北京車展上,雷總的熱度達到了一個頂峰。
與雷軍不同,東哥在短視頻平臺上的“流量”體質更多是在於“個人魅力”。
東哥的熱度,往往是網友自發傳播。
比如,網上一直流傳的東哥關於“共同富裕”的演講短視頻切片,再比如這次回饋老鄉,也是各大短視頻平臺網友廣一傳十十傳百。實際上,劉強東大手筆給老鄉們發錢這事兒也不是第一次了,宿遷老鄉們說,每年都會發錢。
給鄉親們發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兒,放眼業界,也的確只有東哥這樣的性情中人能做得出來。
雷軍、劉強東的成功,實際上直播絕不是隻靠“真誠”,以及東哥的個人魅力。還有以短視頻、直播傳播爲核心,搭建起來的一整套體系。
這套體系的最頂層,是企業的文化內核,是價值觀層面的東西。
比如,雷總之所以火,不僅僅是因爲謙遜真誠的品格,更是因爲他打造的小米汽車把中國汽車行業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小米SU7這個產品,從各項性能參數、設計水平、價格等等維度,都代表了今天中國汽車工業的頂尖水準。
同樣,東哥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火,也不僅僅是因爲人格魅力,同樣是因爲京東一直以來帶給用戶的標杆級服務,以及作爲一家以“技術爲本,讓生活更美好”爲使命,始終踐行回饋社會的價值觀和“大格局”。
這表明:短視頻傳播,傳播的不是一件事兒,而是一種帶有品牌標籤的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的頂層之下,第二層是組織架構。
技術層面講,老闆到前臺做短視頻傳播,需要有相應的組織架構來適配。
以前的圖文傳播,大多是由企業公關部來操刀,比如之前本站、杜蕾斯搞的事件營銷,大部分是由公關部策劃、實施的。
再直白點說,公關部門的一號位就能拍板。而老闆出面做短視頻,就不一樣了。
以老闆爲核心的現象級傳播,其實已經超出傳統公關部的職責範疇了,更多時候涉及老闆個人,或者品牌內涵等更深層的東西。
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老闆不懂傳播,也不願意拋頭露面花時間。另一方面,老闆顧忌的更多,比如個人形象方面估計,再比如,做得太成功會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畢竟雷軍的粉絲也挺多的。
客觀來說,現在的現象級的傳播,跟以前對比,確實是不一樣了,已經看到了分水嶺。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短視頻時代,老闆個人的C端影響力越來越重要。
另外,客觀上來看,老闆IP比較強的,在傳播上天然就有優勢。
因此,是不是適當提高公關一號位的話語權?或者內部專門成立一個高級別的傳播小組?老闆多聽聽公關部的意見?可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組織架構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點:把掛在牆上的價值觀,落到地上。
從東哥發錢這個現象級的傳播來看,相比刻意“謀篇佈局”,價值觀落地的“正道成功”更容易打動人心。
東哥相關的短視頻自來水井噴,內核就是正道成功的落地、紮根、發芽,網友深深的共情了,沒有營銷、沒有公關,看到的只有京東的正道成功。
這跟胖東來火起來的本質邏輯是一樣的。
我平常刷短視頻,也經常會刷到胖東來的一些“管理哲學”“愛與自由的企業文化”等內容。有時也會想,爲什麼人們對胖東來那麼的“深信不疑”?
後來我想明白了。原因就在於,一般企業的價值觀是“形而上”的,而於東來的那些價值觀、文化理念是真正落地的。
這一點,是胖東來能夠爆火的根源之一。
農夫山泉也是一樣。
鍾睒睒和農夫山泉的輿情爲什麼能夠扭轉?核心也在於農夫山泉的價值觀是落地的,到贛南助農十多年,不只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
最後,胖東來、農夫山泉也好、京東也罷,做這些事兒不是一天能做成的,需要長期積累。
只是,如今短視頻平臺流量模式變了,玩法跟過去不一樣了,這些過去的積累,纔有了一個“厚積薄發”過程。
這也跟輿論場的底層傳播方式改變有關。
算法是有價值觀的。
過去的輿論場,核心的傳播邏輯是社交分發,現在算法分發。本質上算法迎合人,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人們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觀。
在這場傳播的“遊戲”中,誰更符合“算法價值觀”,誰便能在紛繁複雜的輿論場裡,遊若蛟龍。
本文源自:互聯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