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三神林氏貞孝坊 地方盼原貌修復永續保存

大甲區公所14日指出,「林氏貞孝坊修復及再利用計劃」,採納專家學者及在地人想法,在不損傷原石材材質,朝「原貌修復」爲主,初步研究計劃完成後,再送交審議會審查通過,就向中央申請規畫設計經費。(張妍溱攝)

臺中市大甲區市定古蹟林氏貞孝坊於1848年興建,大甲區公所爲永續保存文化資產,日前舉行「林氏貞孝坊修復及再利用計劃」階段性成果說明會,邀集專家學者與在地民衆交流並蒐集意見,不損傷原石材材質,朝「原貌修復」爲主,有民衆建議,牌坊周圍木柵欄拆除,更拉近社區和古蹟間距離。

位在大甲市區、大甲鎮瀾宮附近設置逾百年的貞節牌坊,歷史記載,當時爲清政府表彰婦女氣節之建築,貞節媽林春娘在7歲時入大甲餘家爲童養媳,12歲未婚夫身亡,爾後仍奉養婆婆且未改嫁。於道光13年(1833)獲頒賜旌額,道光28年(1848)大甲城南門外建成牌坊迄今。

大甲區公所指出,爲永續保存林氏貞孝坊在地精神,臺中市政府向中央申請補助經費,由大甲區公所委託建築師王毓翔事務所執行研究計劃,完成後送交市府審議會審查通過,再向中央申請規畫設計經費,最後再辦理修復工程。

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除採專家學者建議外,也將在地人的想法納入;文史工作者黃慶聲說,可將日據時期以來,林氏貞孝坊歷年整修時間及原因等做一覽表,設置公告牌,讓民衆瞭解維護歷程;若有發現新的遺蹟,建議應予以維修、公開呈現給世人瞭解。

另有民衆認爲,林氏貞孝坊裡面不夠明亮,四周又有短柱圍城護欄,雖是早期建築特色,但給人有種疏離與孤寂感,建議牌坊周圍木柵欄拆除;另本體石材表面須黴菌清洗及進行裂痕修補,並噴上減緩石材風化的防護漆,以利日後雕刻保存。

現場參與說明會的文史工作者及餘家後代子孫,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市議員李文傑則指出,對於林氏貞孝坊的修復,建議除「原貌修復」外,利用現代非破壞性技術進行檢測,確保建築結構安全性;尤其本體外加適當構材增其耐久性與使用安全性,讓文化寶藏融入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