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一生反戰 主張世界和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於3月3日凌晨因年老逝世,享壽88歲。(王英豪攝)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一生都在反對軍國主義復活,主張世界和平,作品多關注反戰,及身障的長子。他曾6訪中國,視魯迅爲精神導師,並與大陸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忘年之交。其所屬出版社「講談社」於3月13日表示,大江健三郎於3月3日凌晨因年老逝世,享壽88歲。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的偏僻山村,自幼喜愛閱讀文學書籍,後考入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他在大學期間就已是相當多產的作家,發表多部短篇、長篇作品。

1960年他與日本名導演伊丹十三的妹妹結爲連理,兩人婚後生下一名嚴重腦疾的兒子,他一度爲此輕生,不過之後爲自己的行爲感到愧疚,發表了多部與兒子相關的作品,並將兒子取名爲「光」。

大江健三郎於1960年代開始書寫以反戰爲主題的文章,1964年連載談論廣島原爆問題的《廣島札記》,此書奠定他大文學家地位。1994年、59歲的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趣的是,當他接到瑞典學院通知獲獎的電話時,沒聽懂對方的英語,以爲只是受邀演講,直到家門口擠滿媒體才知道自己獲獎。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童年回憶讓他成爲一名和平主義者,他曾透露10歲時,每天到校就被問願不願意爲了天皇赴死,但不願意的心情又讓自己羞愧無比,他成名後,不諱言日本該爲二戰負部分責任。

而這位大文豪與中國也有着極深的淵源,一生中,6度訪華。大江2000年9月29日在北京時曾說,小時候,他就從母親那裡接受了中國文學的影響。可以說,他的血管裡流淌着中國文學的血液,他的身上有着中國文學的遺傳基因。沒有魯迅、郁達夫等中國作家及其文學作品,就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他更多次談及魯迅對自己的影響,12歲時,第一次閱讀魯迅小說中有關希望的話語,在將近60年的時間內,一直存活於他的身體。母親寄望他寫出像魯迅《故鄉》那樣的文學作品,所以「我一生都在思考魯迅」。2009年訪華時,這位老作家來到了魯迅博物館,悄悄地蹲在魯迅大理石像旁,淚流滿面。

大江健三郎與莫言是好友。2001年,日本NHK策畫了一檔名爲《二十一世紀的開拓者》節目。當聽說是到中國採訪莫言時,很難請動的大江健三郎竟答應了。當時大江就說:「我認爲在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莫言。」莫言於2012年獲獎。

其實,大江健三郎和臺灣也很有連結,他的小說《水死》,在臺灣找到結局。這本小說在他2009年來臺前一天,才完成初稿,他把手稿放在旅行箱,當時他表示,「前一夜我在旅館,終於在最後兩個版本中作了抉擇。這一趟來臺北,原來是爲了讓我找到小說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