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探月精神 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是一個宏偉而長遠的目標,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繼承理想、接續奮鬥。青年航天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和個人的不懈努力。要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通過發佈創新項目、開放實習崗位等方式,讓青年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研發,激發青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
自2004年開始實施中國探月工程以來,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探月工程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六戰六捷。嫦娥六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次標誌性成果,爲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爲人類探索宇宙空間作出了重大貢獻。
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了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新時代新徵程航天強國建設指明瞭方向,給包括青年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大力弘揚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爲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推動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實現了中國航天的歷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神舟”飛天、“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組網,航天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把中華民族的古老神話變爲現實,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推動了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曾經,“藍圖繪夢”是對浩瀚宇宙的憧憬與暢想。在這張藍圖中,有載人航天的偉大夢想,有月球探測的壯麗目標,有星際航行的遙遠期許。
如今,“奮鬥圓夢”是腳踏實地的拼搏與奉獻。新一代航天人接過前輩的火炬,以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將藍圖一步步變爲現實。特別是嫦娥六號研發團隊,其主力軍是一羣平均年齡30多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刻苦鑽研、勇毅前行,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中國航天之花,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中國航天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與騰飛,也激勵着每一箇中國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探月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我國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20年來,探月工程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走出了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同時也孕育出“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追逐夢想,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力量源泉。偉大事業始於夢想。月球探測的每一次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我們追逐夢想道路上的勇敢實踐,都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充分展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途上,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要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追逐夢想、成就夢想。
勇於探索,是支撐人類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偉大事業基於探索。人類歷史上的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源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劇烈地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如果沒有探索精神,那就沒有創新能力,就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就不會驅動產業的變革,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就淪爲空談。探月工程的一次次成功,正是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勇於探索的真實寫照。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正處於新質生產力逐步孕育和形成的戰略機遇期,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驅動產業革命的歷史規律和時代特點,勇於探索科學道路、不斷實現創新發展。
協同攻堅,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重要體現。偉大事業成於團結。集體主義精神讓我們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驚濤駭浪都能團結一心、共同渡過。探月工程也是如此,我們匯聚了全國兩千多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直接或間接參與這項重大工程,從設計到生產、從研製到試驗、從發射實施到飛行控制,所涉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全國大力協同、密切配合、攻堅克難的結果,充分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在跨領域、跨學科協同作戰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更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匯聚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夢想。
合作共贏,是和平利用宇宙空間的中國道路。偉大事業在於共享。中華民族是一個和平友好、懂得分享的民族。外層空間是人類的共同疆域,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探月工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原則,主動開放部分資源,幫助搭載了多個國家的科學儀器設備,並將獲得的寶貴原始探測數據向全世界開放,這充分體現了大國擔當和大國胸懷,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讚譽,走出了一條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國道路。我們要繼續敞開胸懷,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類。
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需要廣大青年接續奮鬥
廣大青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後備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可信賴、最可依靠的力量和希望。在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嫦娥六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中,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有技藝精湛的技能大師,還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是我們的底氣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是一個宏偉而長遠的目標,需要一代代青年繼承理想、接續奮鬥。青年航天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和個人的不懈努力。其中,企業、高校和個人都要發揮積極作用。
航天企業要站在航天事業後繼有人的戰略高度,發揮好平臺育人作用,爲青年提供施展才華、鍛鍊能力的平臺。要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通過發佈創新項目、開放實習崗位等方式,讓青年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研發,激發青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要加強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的宣揚力度,通過科學大家講科普、大國工匠進高校等模式,與青年面對面講述航天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弘揚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並宣傳航天文化,培養青年對宇宙探索、科技創新的濃厚興趣。
高校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政治高度,發揮好思想育人作用,爲包括青年航天科技人才在內的青年人營造成長成才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營造創新氛圍,形成有利於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將弘揚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同向發力,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習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格,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廣大青年要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全局,發揮青年的創新思維、批判精神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爲我國科技人才隊伍注入新的活力。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抱負,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於創新、報效祖國,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要學好專業本領,發揮青年能夠迅速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優勢,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提升專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爲航天事業、科技事業的進步充實知識儲備,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何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