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再難低調
(圖/中新社)
剛結束的2023年是五味雜陳的一年。一方面,中國大陸在航天航空、商用大客機、造船、高階晶片、新能源、電動車等多個領域創造顯著的成就。汽車出口超越日本、造船噸位超越韓國,都打敗原先的世界第一,躍居全球龍頭。
但另一方面,相較美、日、印度甚至歐洲股市的優越表現,A股與港股成了全球末段班的市場。而房地產、地方財政仍處低迷,也都限縮大陸居民消費的積極意願,限制了經濟在疫情結束後快步增長的預期。
以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前年底中美GDP分別爲18兆和25.5兆美元,中國約爲美國經濟體量的70%。但到了去年第3季爲止,兩國的GDP差距反而擴大,中美名目GDP比值降爲64%。不過,名目GDP的跨國比較受匯率影響太大,而美國聯準會連續兩年連續多次升息,使得美國的GDP未必如表面所見到的風光。
例如,上月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爾斯(Chris Giles)就以專文〈對不起美國,中國經濟體量比你大〉提醒人們,受匯率波動影響的名目GDP其實並不準確。他說,別看美國前3季GDP出現5.2%的可觀增長,如果單看11月的數字,美國GDP按年萎縮了30%!他解釋這是以歐元或人民幣計價的結果。足見名目GDP在跨國比較時的問題。這種失真數據若被政客們不當引用,就可能產生政策的偏差。
其實以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中國經濟早在2016年就超越美國。到前年底爲止,更拋離美國22%。吉爾斯認爲這種國際比較更可信。
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和世界銀行等每年根據各國境內購買「一籃子商品和服務」所需支付的貨幣數量,來衡量各國物價水準的差異,旨在排除匯率波動對各國貨幣比價的影響,還可排除通膨的影響。例如,2022年人民幣與美元的購買力轉換因子爲3.99,反映中國境內3.99人民幣的購買力,相當於美國境內的1美元,比起2017~2021年的4.18左右略爲升值4%,也反映出美國境內高通膨對美元購買力的實際縮減。
雖然吉爾斯在專欄文章中認爲,中國樂於名目GDP居於第2的低調,因爲可避開關於氣候變遷、債務寬免,及提供其他全球公共財的責任。不過,其實中國經濟再難低調。連帶地,中國大陸在兩年內的外交步伐也都動見觀瞻。包括「上合組織峰會」、「中國-海灣國家峰會」、「中國-中亞峰會」、「一帶一路」10週年盛會、「金磚國家」擴容會議、「中美元首峰會」等,都對國際地緣政治在去全球化後的新格局揭示新頁。
合作與發展才能結交朋友,制裁與打壓只會樹立敵人。在涉及俄烏與以巴兩場戰事的多次聯合國投票中,中美似乎呈現《孟子》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鮮明形象對比。展望新的一年,綜觀天下大勢,在武林共主漸失衆人信任之際,是否意味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新棋局即將開啓?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