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術團來臺被卡 海基會: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6日對於學術交流團一事多次表達「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立場。(記者廖士鋒/攝影)

大陸多個學術交流團,原定近日陸續開始來臺,不過日前傳出陸委會審覈未過關而無法成行,海基會則表示,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如果只有一種聲音,會變成唱和、附和」,「讓不同的人聽見彼此的聲音纔是有意義的交流」。海基會的說法間接透露出,政府認爲臺灣的邀請單位聲音一致,應該要讓大陸學者跟更多「不同聲音(顏色)」的人交流纔有意義。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6日下午在背景說明會上,就大陸學術團來臺的障礙,表示政府是一體的,政府內的各個單位、各個部會也許會有不同的視角,但是都具有相同的出發點以及相同的目標,政策的腳步也會是一致的。

他也表示,海基會歡迎所有「對兩岸關係正向發展有意義」的交流活動,至於什麼是有意義的交流活動?他強調,「讓不同的人聽見彼此的聲音纔是有意義的交流。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會是變成唱和或附和,不是有意義的交流」。

羅文嘉還特別指出,海基會當初就是爲了交流而設立,也是政府唯一授權合法的交流單位。海基會內部有專門做學術政治交流的綜合處,有專責教育文化交流的文教處、有專責經濟貿易交流的經貿處,也有專責對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法律文書認證的法律處,這幾個處都是特別爲了因應兩岸交流而正式成立的單位和專職人力,「海基會是促進兩岸交流有意義交流最佳的平臺和橋樑」。

羅文嘉重申,海基會的大門永遠爲中國大陸朋友而敞開。他隨後表示,對大陸學術機構的來訪,「我們非常歡迎,永遠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對話」,但又再度提到「對話是不同的聲音能夠彼此聽見,互相激盪,最後找到共識,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確實不是交流」。

據瞭解,我方政府所謂的「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並不是指大陸學者的立場一致,而是針對臺灣的邀請方(邀請大陸學者來臺的學校或研究所等單位)。我方政府認爲,應該讓大陸學者跟臺灣的「不同聲音」交流。但是否會擔心此舉被大陸受邀學者解讀是臺灣的「政治前提」,則似不在政策考量之內。

陸委會5日則已指出,本案目前由相關機關依法定程序審查處理中,兩岸智庫間的交流,有利增進雙方相互瞭解,政府將審酌兩岸情勢及在確保國家安全原則下,循序推動。

此外,羅文嘉也在6日揭露,一位臺灣男子到大陸新疆旅遊騎摩托車出車禍,在兩岸民間人士齊力合作下,成功得到輸血救援的案例,共有6位大陸朋友向其輸血1,000cc,該男子8月30日成功返回臺灣。

羅文嘉強調,自己分享這個故事,是要說明兩岸在交流的過程中,縱使很多政治的看法立場不一致,但是從解嚴後、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兩岸的往來越來越密切,兩岸既然往來就不可能走回頭路、不往來,「我們確實需要兩會透過正式的管道來協助雙方的人民解決這些因爲交流而產生的各種事務,不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更不要把政治的目的當成優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