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解讀雪蔓到訪 如何爲中美關係把脈開藥

大陸學者解讀解局雪蔓到訪,如何爲中美關係把脈開藥。圖爲2021年7月26日下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天津會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中國外交部)

大陸環球網27日報導,美國副國務卿雪蔓26日訪中,在天津與主管中美關係副外長謝鋒會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會見了雪蔓。大陸國際關係和美國事務專家受訪分析,此次會談是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成型後,中美高級外交官員首次面對面會談。中國政府明確拒絕了拜登政府對中美關係「三分法」的定位,指出中美關係的癥結,在於美國對中認知和定位出現偏差,併爲中美關係劃下多條「底線」。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表示,此次會晤,中方釋放出兩個核心訊號:一是中方尋求同美國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所有對話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富有成效;二是中方依然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但認爲中美關係的深層次問題,在於美國無法對中國崛起抱以客觀認知,倘若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則兩國間的猜疑就無法減少,重回正常軌道更不可能。

楊希雨分析,在上臺半年後,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已基本成型,即「一個定位、兩個目標、三個領域」。將中國定位爲「對美國具有根本性挑戰的對手」,並認準中國「要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兩個目標一是通過全面競爭「打敗」中國,不讓中國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二是在這個過程中,防止兩國對抗失去控制。

他認爲,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架構是「以價值觀爲基礎的廣泛聯盟」,主要涉及三個領域:一是構建以所謂的「集體安全價值觀」爲基礎的政治安全聯盟,比如,以前東海、南海主要是美日軍艦,但未來美國會更多聯合北約國家一起前往南海、東海巡航;二是構建以「自由市場價值觀」爲基礎的經貿科技聯盟,比如美國正在和歐盟推動的跨大西洋經貿科技機制,在供應鏈問題上對抗中國;三是構建以所謂「人權民主價值觀」爲基礎的意識形態聯盟。

王毅在會見中就如何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關係失控提出三點要求,明確三條底線。

美國問題專家呂祥表示,中美關係在川普時期頻臨崩潰,但中方仍以極大的善意和定力維持住了雙邊關係的基底。新政府上臺後,中方也對美方表達了足夠的善意。然而,拜登政府卻沒有改變前任政府的對中政策路線,在「政治戰」方面甚至變本加厲,不斷以人權之類的虛假問題,損害中國的主權和發展利益。王毅再次重申了中國的底線,如果美國不接受這樣的底線,勢將承擔相應的後果。

謝鋒與雪蔓會談中直言,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

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教授刁大明指出,美國「三分法」的本質就是對抗,並再次提出自身主張,即雖然競爭無可避免,但中美應當回到合作的主線。

分析普遍認爲,謝鋒與雪蔓會談時,中方向美方提出「糾錯」、「關切」兩份清單。清單容均系中美間棘手問題,料難短期解決。但楊希雨表示,清單上的分歧都客觀存在,對此,中美只有兩個選擇,要嘛視而不見、任其發展;要嘛開誠佈公列出來談,中方選擇了後者。這恰恰說明,中國尋求穩定中美關係,並主張中美民衆、企業間交往不應該受到實質性傷害和破壞。

刁大明稱:「如果美國確有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這兩份清單即是一份『路線圖』」,「清單」並非中國「乞求」美國做什麼事,而是中國詳細列明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基礎。如果美方能將中國傳達的資訊聽進去,對於修復中美關係、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天津會面應該被認爲是一次接觸性的、坦承交換意見的會面。雖然雙方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但歷史經驗證明,中美之間談比不談強。」刁大明認爲,正是1955年至1970年間中美從日內瓦到華沙的會談,讓兩國關係在最「冷」的時候保持了溝通,併爲未來的轉圜留下了空間。

楊希雨表示,儘管天津在最後一刻纔出現在雪蔓的日程上,但實際上這最後一站纔是此次雪蔓亞洲之行的「重頭戲」。在拜登政府的對外關係中,儘早和中國進行高層的、有實質性內容的接觸具有相當的緊迫性。他認爲,當下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此次天津會晤試圖爲接下來雙邊關係的發展定下基調,但由於雙方立場差距太大,一次訪問很難實現這一點。不過,從雙方表態看來,兩國均有重建機制性對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