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創業“生死局”:融資困難、造血乏力、賣身離場

AI獨角獸公司“月之暗面”,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12月5日,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連發兩條朋友圈,披露了更多“金沙江創投聯合多家循環智能投資機構向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提起仲裁”一事的諸多細節,引發行業關注。

投資方和創業者關係的緊張,只是大模型創業環境惡劣的一個縮影。

兩年前,ChatGPT帶動了AIGC熱潮,百度、阿里、騰訊、字節先後砸下成千上百億元衝進大模型行業,大量創業公司、創投團隊也紛紛涌入。無論是平臺巨頭,還是創業團隊,都相信這將是歷史上一次顛覆性的技術浪潮。

幻覺過去,AI大模型開發放緩,平臺巨頭和創業團隊一同涌向了應用的開發。整個行業呈現了從藍海到紅海的劇烈變動, 創業的比拼從技術迴歸用戶增長、產品落地和商業化變現上。

一位AI大模型創業者告訴Tech星球,很多創業企業推出的B端AI產品的效果,遠遠達不到客戶的期望,回款難、續簽更難。而C端又缺少爆款級別的應用,用戶很難成體量。

一個AI大模型賽道的投資人則稱,很多高喊技術至上的企業走到應用階段,既沒有增長也沒有變現空間,若投資人的情緒從信任轉向質疑,企業後續的融資就會越來越難。

彷彿被按下 “快進鍵” 一般, AI大模型創業熱潮加速經歷了從火熱融資到激烈競爭,再到備受質疑的科技創業週期。

2024年接近尾聲,AI大模型創業進入了調整期,在這個階段,企業或是尋求收購,或是裁員,更有甚者選擇了離場。

ChatGPT誕生兩年,創業淘汰賽加速

AI大模型的淘汰賽,在今年5月按下加速鍵。

今年5月,爲了吸引用戶,雲廠商大模型掀起了一場推理算力價格戰。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阿里雲、百度智能雲、騰訊雲、科大訊飛先後加入降價行列,把大模型推理算力價格下降了90%。

大廠巨頭們掀起的價格戰,最先衝擊到的是行業中的創業企業,它們原本就變現困難、利潤微薄,隨着行業毛利下降,自我造血的節奏也被打亂,快速商業化的難題被擺到了檯面上。

一位行業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大廠先天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規模優勢,能夠以較低的邊際成本提供服務,大廠當下給出的低價策略已經遠低於創業企業的成本線,無法跟進。

此前搜狗創始人、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也給出判斷稱,隨着今年5月國內大模型價格戰降至免費,To B模型市場會繁榮的更快,但尾部公司會退出這個賽道。

被收購是不少AI大模型創業者們心中的理想結局。一位創業人士告訴Tech星球,AI行業的增長,並未帶來相應市場需求的增加和盈利模式的創新,許多企業已經無法維持運營,“相比註銷或停業,被收購起碼意味着活下去了。”

今年10月底,AI垂直領域大模型公司波形智能被智能手機廠商OPPO收購。從2023年成立到被收購,波形智能拿到過兩輪融資,投資方有藍馳創投、西湖科創投等。被收購之後,波形智能在後續聲明中表示,“產品和公司仍在正常運營,均不受影響。”

波形智能並非個例,放眼全球市場,美國的科技巨頭同樣在收購AI初創公司的核心人才和技術。今年8月,人工智能初創公司Character.AI按照25億美元價格估值,被谷歌收購。6月,亞馬遜宣佈與Adept達成技術授權協議,並且其聯合創始人及部分團隊成員加入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早在3月,微軟也以6.5億美元買下了Inflection AI。

伴隨着AI創業進入動盪期,一批中高技術、產品人才也在發生流動。今年下半年,波形智能創始團隊打包進了OPPO負責交互產品,而序智科技創始人秦禹嘉、零一萬物模型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灝先後加入字節跳動......

一位資深獵頭告訴Tech星球,“目前一些大廠還會特地找創業公司對應業務的某個高管,直接重金挖人。”

這些動作都表明,經歷了2022年末至今兩年熱潮後,大模型市場進入整合期。如同過往其他行業的創業走勢一般,曾經圍繞於創業公司資源最終還是迴流到了大廠。

明星創業公司與投資人反目

讓AI大模型創業,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融資放緩。

根據桔子IT數據,今年以來(1月1日~12月5日),國內AI領域發生439起融資案例,總融資金額超564億元,大概是去年的80%。粗估來看,今年以來AI領域月均融資金額不到50億元。

一方面,機構縮減投資是普遍現象。據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對外投資活動的早期投資、VC、PE機構數量同比分別減少23.9%、19.2%、25.2%。

另一方面,則是不少投資人的耐心逐正在逐漸被消耗,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裂痕。今年11月,大模型明星創業公司“月之暗面”與前投資人“反目”,走到仲裁的事件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

一位一級市場從業者表示,像月之暗面這種走到仲裁階段的案例並不多。他表示,在風險投資集中度高的行業,投資人與創始團隊存在爭端並不罕見,常規採用的解決方式是通過協商重新推進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月之暗面的走向,可以被稱爲行業的特例。

但上述從業者同時認爲,隨着AI大模型創業市場環境的惡化、退出週期的延長,原本和諧的關係正逐漸走向緊張,這折射出的是投資機構與企業之間信任崩塌的趨勢。

一位AI創業團隊的成員則告訴Tech星球,今年的確感受到了來自投資人的壓力,“我們和投資人、創始團隊產生過幾次意見不和,但最終還好達成了一致。”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的行業人士則告訴Tech星球,核心原因在於,募資和退出都越來越難了,之前投資的項目無法正常退出的比例正在拉高,投資機構承接了比以往更大的風險。具體看向當前的投資環境,他表示一些優質項目因價格過高難以推動投資進程,便宜項目又會讓內部產生猶豫,投與不投都是一個困境。

AI四小龍時期的AI投資人們,充滿耐心等待產品的成熟、落地,大部分公司都能拿到源源不斷的資金,而這一輪AI大模型創業投資潮結束的似乎更快,創業者們已經很難找到過去那些一擲千金的風險投資機構。

一位參與過大模型企業融資的投資人向Tech星球透露,比起過去投資看好技術、前景、團隊就入手的邏輯,不少機構的內部決策週期越來越長,還會反覆計算、評估新錢投出去的回報率,“根據今年的趨勢,我們明年大概率會進一步縮減投資的項目金額。”

越來越難的遊戲

AI大模型行業熱鬧兩年多後,很多人發現大模型“燒錢”似乎是個無底洞,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他們都難以在有限時間內收到投資回報。

得益於 ChatGPT 的爆火,OpenAI的年收入已攀升約 40 億美元,但 AI 模型開發就像一個無底洞,有着全球1.8億個人用戶和100萬企業訂閱用戶的OpenAI同樣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據斯坦福大學李飛飛團隊發佈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透露,OpenAI預計今年虧損約50億美元。

從商業化的角度衡量,基礎大模型的希望已經被打碎,它的確不是一門能帶來利潤的好生意。可巨大的資金需求和對融資的極度依賴,讓AI大模型企業對商業化的渴求越來越迫切。

今年下半年,從巨頭到初創公司,一同將目光轉向了AI應用領域,其中,AI搜索、AI陪伴、AI視頻、AI生產力工具等賽道的競爭尤爲激烈。

一位大模型行業從業者認爲,所謂的AI應用就是降低使用門檻,能夠實現商業化背後的邏輯其實是用戶。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也曾公開表示,“大模型套殼是可以的,只要有用戶就能賺錢。”

無論是B端用戶還是C端用戶,AI大模型企業都在探索更佳的落地方式。比如國內大模型“六小虎”,智譜AI和百川智能主要面向To B市場,專注於企業級應用;零一萬物則是將大模型技術應用在AI寫作、編程、醫療等多個領域,場景相對多元化;月之暗面則主要做To C市場,聚焦在娛樂和社交領域。

儘管AI應用市場規模很大,但上述一個創業者表示,當下在應用層創業也無法與大廠做出明確的差異化競爭,巨頭們的觸角正在延伸到每一個業務場景之中,加劇創業的難度。

就像今年字節跳動副總裁朱駿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曾提到“豆包”名字的含義,他表示豆包就是“都包了”,意爲工作生活學習的需求都包了,寓意正是通用助手的產品願景。據QuestMobile的數據,從2023年8月上線,到2024年5月,豆包的月活用戶規模超2600萬,到了9月,月活已經接近4200萬。

如果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標準進行衡量,豆包等背靠巨頭的大模型產品尚且還不能算是時代的超級應用,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在未來尋找機會的每一戰中,可能都要與巨頭展開一場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