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互聯互通再“加碼”
本報記者 汪靈犀
圖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中新社記者 陳 文攝
近日,廣東省公佈第二批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16個典型案例中,5個要素跨境流動類,5個民生融合類,3個營商環境類,3個重大平臺建設類,充分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新成效。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根本在於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積極尋找粵港澳三地規則制度的最大公約數,努力把制度差異轉化爲發展動力。”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入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進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
着力破解難點堵點問題
去年4月,廣東省公佈了第一批共20個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探索了新的突破口。朱偉介紹,第二批典型案例規則銜接領域更加豐富,方式更加多元,更加註重回應民衆關切,尤其是在一些新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例如車輛通關、數據跨境、多元商事糾紛解決等,着力破解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加快推動大灣區全方位互聯互通。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順利落地實施,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港澳私家車進入內地難的問題,是此次公佈的第一個典型案例。“‘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實現了核發電子牌證、免擔保政策、跨境車險‘等效先認’、創新申辦模式等4個首創,車主不出港澳就可申請辦理。”廣東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政委孫祖通介紹,如今港澳與內地全面實施免試換領小型汽車駕駛證業務,廣東高速公路收費站、大橋收費站均支持港澳車輛使用內地ETC、香港快易通ETC和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方式支付,大大方便了港澳車輛北上通行。
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廣東共核發牌證9萬多副,港澳單牌車累計入出境230多萬輛次。“這對實現粵港、粵澳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促進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孫祖通說。
此外,河套率先開展數據跨境交易試點、實現定製化數據跨境可信傳輸,首個大灣區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指引出臺、爲涉港澳商事糾紛的處理提供更加具體清晰的操作指引等,都有效推動了各類要素跨境流動往來更加便利。
豐富機制對接的“工具箱”
“規則銜接涉及的領域不同,採取的方式也不同,有的需要由上至下、政策推動,有的需要靈活變通、技術創新。”朱偉介紹,第二批典型案例規則銜接方式更加多元,有關單位創新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新的做法,進一步豐富了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工具箱”。
在政務服務方面,廣東已與香港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推動灣區通辦服務互信互認。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魏文濤介紹,去年11月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區上線以來,兩地共推出服務事項140餘項,通過香港智方便APP綁定完成粵港在線身份認證用戶超過1.2萬名,線上服務專區訪問量超13萬次。
在公共服務方面,廣東於去年12月推出“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首次上線超100項服務,爲灣區居民提供“三地同城、無感跨境”的便捷服務體驗。數據顯示,“灣事通”平臺上線5個月以來,日均活躍用戶數3萬餘人,週末高峰值超8萬人。目前“灣事通”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服務對象近9000萬。
珠海靈活運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創新制定了澳門醫療人員、藥學技術人員專業資格在橫琴執業的辦法;前海率先試點推進建設領域規則與港澳銜接,在工程監管、工程調解等6個領域推出14項創新及優化具體舉措……朱偉表示,接下來,將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臺爲載體,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集成銜接,將重大合作平臺的先行先試政策複製推廣到大灣區,以“點”帶“面”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打通民生融通“最後一里路”
此次公佈的典型案例,還有不少聚焦粵港澳居民關注度高、參與度大、獲得感強的民生實事項目,特別是與港澳居民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政務服務等領域,着力打通民生融通“最後一里路”,讓各項互聯互通政策更加可知、可感。
“南沙創新與港澳教育銜接機制”便是其中一條。南沙創辦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採用香港學制,能做到與香港當地課程無縫銜接。高中階段學生可自由選擇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及其他國際課程,並通過考試成績靈活申請內地、香港或海外大學。截至目前,該校在讀香港學生佔比超過90%,在讀和累計培養香港學生超過800人。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高水平建設“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實現了港澳青年來粵創業政策“全覆蓋”、服務“全鏈條”、交流“全場景”。截至2023年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已覆蓋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累計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5000多個。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接下來,我們將堅持遠近結合、先易後難,既着眼長遠發展,加強頂層設計,着力破解制度性根本性問題,也立足當下,聚焦三地民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腳踏實地、紮實推進,以‘小切口’帶動大灣區規則銜接取得實質性突破。”朱偉透露,廣東將進一步完善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重點領域規則銜接,切實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