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餐桌”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miǎo)難匹。”這是唐代詩人李白麪對峨眉山時發出的讚歎。作爲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雲端上的峨眉山,除了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繁多的紺(gàn)宮廟宇,還是一座地質名山。
峨眉山金頂至萬佛頂緩坡平臺(攝影 / 王治)
雲端的桌狀山
桌狀山,顧名思義就是“頂平身陡,狀如桌子”的山,也叫“桌山”“方山”或“平頂山”,是一種由斷塊構造形成的山。山頂多爲接近水平的堅硬岩層,四周多爲陡崖。
峨眉山及其周邊的瓦屋山、大瓦山是呈品字形排列的3座桌狀山,它們的山頂平緩,山體突兀,四周都有近千米的絕壁或陡坡。峨眉山的山頂是一個微微向西傾斜的平臺,在金頂(位於峨眉山主峰上)、萬佛頂(峨眉山最高峰)一帶,連續的山頂緩坡平臺面積達4.8平方千米。
從地質角度看峨眉山
“懸浮”在雲端的峨眉山是由2.5億年前沉積的石灰岩及其上部的玄武岩構成的。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導致整個區域地形落差懸殊,斷裂、裂隙發育。強烈的流水侵蝕作用像尖刀,沿着斷裂、裂隙又準又狠地“切”出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切口,把隆起的高原切割成棋盤狀的巨型巖塊和密集的峽谷羣,進而形成了桌狀山。
峨眉山所在區域主要受北西和北東方向兩組斷裂圍限,形成了不同級次的斷塊,而且這兩組斷裂的斷面近於直立。位於峨眉山金頂處壯觀的捨身崖,正是沿這個斷層擡升,並在其前緣形成的斷層崖。
巨厚的玄武岩是形成桌狀山的關鍵,它像是給山體戴上安全帽,使之下的陡崖免遭風雨侵蝕,從而讓桌狀山的形態得以保持。
峨眉山地質、地貌景觀奇特秀麗,是地質學家研究地殼演進的“搖籃”。如果你有機會走進峨眉山,一定不要忘記體會它神奇的地質構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硅質岩和石灰岩都是海洋沉積的岩石,水深處爲沉積硅質岩,水淺處爲沉積石灰岩,這反映出海洋深度的變化(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知識鏈接
世界著名的桌狀山——羅賴馬山
巴西、委內瑞拉和圭亞那三國交界處的羅賴馬山是世界最著名的桌狀山之一。
羅賴馬山上部的山體是由距今20億年至17億年間淺海和三角洲環境中沉積的石英砂岩構成,後經歷多期地殼作用擡升成爲高原。由於這個區域一直處於穩定的擡升狀態,所以羅賴馬山的地層保存完好,又經歷強烈的侵蝕作用後形成現在的桌狀山。
1912年,《福爾摩斯》的作者阿瑟·柯南道爾以此山爲背景,創作了科幻小說《失去的世界》,讓這座山名聲大噪。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撰文 | 李忠東 楊立
責任編輯 | 高琳 張麗涵
運營編輯 | 張麗涵
質量審覈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峨眉山 地質構造的神來之筆》❖
現訂購2024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