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這兩個字,股票就漲停?
近日,A股市場再次玩起了“文字遊戲”,股票名帶“東方”二字的個股集體火了。
具體來看,目前A股共有34只名字帶有“東方”的股票,其行業分佈相對分散,電力設備、非銀金融、機械設備、基礎化工、商貿零售股相對較多。
這些毫不相關的個股,因“東方”二字而聚在一起,靠着概念炒作集體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
最瘋狂的11月20日,上述34只個股中,有32只上漲,其中恆信東方以20%的漲幅漲停,日出東方、大東方、東方智造、東方鋯業、東方環宇、東方精工、東方集團等多股也紛紛漲停,北交所個股東方碳素也大漲29.71%。
目前,“東方”系火爆的勢頭還在持續。截至11月22日收盤,日出東方近15個交易日錄得12個漲停板,東方精工實現7連板,大東方、東方環宇、東方集團等多股亦在近日多次觸及漲停。
“東方”繫個股是怎麼被炒起來的?
圖/圖蟲創意
“東方”系漲停始末
事實上,A股一直有“炒名字”的傳統,部分投資者常基於股票名稱中的某些特定詞彙或概念進行炒作。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概念股“川大智勝”依靠諧音梗出圈,也走出了一波接連漲停的行情。
“炒名字之類的概念題材炒作屬於一種短期投機的市場行爲,一定程度上會引起跟風加入的羊羣效應。”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其背後是一些投資者希望在短期內以投機形式實現超額回報。
資深股民陳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東方”系股票的爆火,最早始於借勢華爲熱度的日出東方。
公開資料顯示,日出東方主要業務有三大板塊,分別爲清潔能源熱應用板塊(空氣能熱水和採暖、太陽能熱水和採暖)、清潔能源電應用板塊(分佈式光儲一體化業務)及廚電板塊。
日出東方的業績表現並不算好。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6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2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726.42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0.40%。
2024年11月1日,日出東方與華爲舉行“華爲超充行·連雲港站”全液冷超充站上線儀式。11月5日,日出東方被東方財富列入“華爲概念股”,由此開啓了漲停模式。
在日出東方帶動之下,“東方”繫個股集體走高。大東方、東方智造、東方鋯業、東方環宇、東方集團這些個股,在基本面沒有明顯改善,也沒有重大信息公佈的情況下莫名收穫漲停。
陳立疑惑的是,11月8日自己所在的投資羣還在認真地討論“全液冷超充”技術究竟會帶來什麼影響,沒想到不到兩週時間就引來了“東方”系股票不講道理的集體走紅。
“有人說是‘東昇西落’的概念,有人說是臨近年關‘東方’比較吉利,但更多人覺得可能用玄學才能解釋。”陳立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日出東方自11月7日起至今發佈了5份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多次提示風險。
日出東方特別提示,公司產品、主營業務、營業模式並未發生改變,並鄭重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熱點概念炒作風險,審慎判斷、理性決策”。
但這仍然擋不住投資者的熱情。15個交易日收1jm.cnsnfe.com獲12個漲停板後,日出東方的股價從11月4日的4.45元漲至11月22日的14.24元,股價翻了3倍多。
情緒與風險
脫離了基本面判斷、只靠名字炒作的投資,充滿了偶然性,顯然是一種非理性的投資行爲。
那麼爲什麼明知不合理,還是有許多投資者願意加入炒作?
陳立分析,這類投資的魅力在於,能讓投資者在短期內就看見真金白銀,“連續收穫幾個漲停板的投資收益率還是很誘人的”。
鄭志剛進一步分析,看似無厘頭的概念炒作,實際上是一種“情緒流量”的變現。相關個股在吸引大衆注意力後,吸收了來自遊資、散戶們的資金,連續的漲停板就是這種情緒的表現。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與高風險從來都是相對應的。熱點概念爆發之後的追高情緒,同樣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鑑往知來,熱點炒作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這體現在不少熱門概念股在急漲之後,也必然跟隨急跌。
以川大智勝爲例,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後公司“失去了流量”。截至11月22日收盤,公司股價11月以來的區間跌幅接近30%。
陳立坦言,炒作熱點題材屬於“高危操作”,不建議新手貿然嘗試。操作這一類概念股要有足夠高的風險意識,堅決不能加槓桿,一定要把損失風險控制在承受範圍之內。“一般都要分倉操作,手裡拿四五隻股票。這樣即使跌停,也能給自己留出撤退空間。”
畢竟,沒有價值支撐的炒作,無異於空中樓閣。“靠情緒崛起且無長遠明顯利好信息支撐的股票,很容易再跌回去,不僅如此,還要警惕‘做空’等市場風險。”陳立補充。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盲目跟風概念炒作並不可取。急漲急跌之中的追漲殺跌,也容易陷入被套牢的窘境。
鄭志剛亦提醒,短期內的炒作行情也與近期市場資金更充裕的流動性相關。而隨着市場流動性的變化或轉移,相關概念股可能會失去上漲動力。當投資與風險緊密相連,投資者應警惕更大的不確定性。
渴望超額收益是人之常情,但在做決定之前要問自己一個靈魂問題:在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中,要怎麼才能知道自己不是最後一棒?
(本文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於盛梅
編輯: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