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到藝術-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恐陷營運史最大困境
邱志勇
日前臺北市議會預算審查過程,因議長吳碧珠誤稱議員爲「莊孝維」引起注目,在這個插曲背後隱藏的是不專業,且是「莊孝維」式的預算審查。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的設立,是當年馬市府團隊爲建構數位城市願景,經由專家學者研究與評估後,因所需4千多萬設立經費無法支應,改以2,000萬元折半預算委外經營。從臺北數位藝術節以專案方式發包、到以OT案設立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十年間歷經馬市府的積極推廣、郝市府的消極支持,到柯市府的荒腔走板。
無論執政當局的態度如何,都無法抹滅數位藝術基金會以相當拮据的維運經費創造的豐碩成果。國際數位藝術中心間的彼此連結、將傑出數位藝術家與相關作品推向國際、創新研發不斷創造科技應用的成果。如今,議會執行預算審查卻毫不專業以「八五折」刪減300萬的數位藝術中心暨數位藝術節的年度維運預算,讓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將在2016年陷入史上最大的困境。
對市府的年度預算來說,300萬或許是九牛一毛,但對一個以「研發、輔導與創新育成」爲定位的小型藝術中心而言,300萬是逼近一個國際邀請展的整體預算規模,難以想像,本年度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與數位藝術節該如何往前邁進。
以「八五折」結束預算審查的專業審查,邏輯究竟爲何令人難解,是如在傳統市場討價還價般的結果?抑或是,莫名心智下的姿意妄爲。難道預算審查不該逐項檢閱編列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嗎?
難懂的是,在議會開議與議員質詢過程中,拿錯誤資訊,質疑數位藝術中心設立與經費的議員,竟是來自藝術大學畢業的專業背景。更諷刺的是,文化局長官與業務承辦單位主管以保持緘默的方式迴應議員質詢,事後還以「Ideal Taipei工作坊」廣邀專家學者暢談文化政策的實踐過程如何支持臺灣數位藝術發展,此般誠懇樣態背後隱藏的卻是虛僞不作爲的政治官僚。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代表臺灣數位藝術發展的歷史,表意的是臺灣作爲人文科技島的數位人文表徵,胼手胝足的經營成果卻被虛僞的政治官僚,與「莊孝維」的預算審查所湮滅,臺灣數位藝術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本文作者爲臺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