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獨家 | 謝柯的“家外之家”,待了15年,要用一輩子
2009年,
謝柯把事務所的工作室安在重慶
一座千禧年之初落成的別墅區裡,
打那以後,就再沒挪過地方。
2022年,工作室重新改造裝修:
兩組聯排小別墅從內部打通,
總面積合計1300㎡有餘,
大大小小的客廳、工作間、
材料室、食堂、吧檯間
在爬坡上坎的山城串出一座迷宮城堡;
沙發、茶几、躺椅、
獨具一格的木製手工坐凳
佔領工作室的各處,
數量甚至遠多於辦公桌椅,
引得人的身體放低、放鬆弛。
改造完成的第一時間,
DECO獨家探訪了這個讓人上上下下
爬得氣喘吁吁的辦公空間。
得益於事務所合夥人支支的料理,
入口垂下的藤蔓、
每間戶外陽臺上的大棵綠植、
點綴桌面的各種小盆栽
皆是鬱鬱蔥蔥的模樣。
工作室不僅完美實現了
“班味濃度超低”,
更有一種讓人不想離開、
近似度假酒店的魔力。
謝柯(左)、支鴻鑫(右),尚壹揚設計創始人,壹集、夕上酒店、格外小館餐廳創始人。2008年,二人攜手創辦尚壹揚設計機構,多年來一直專注於建築和室內空間設計,項目涵蓋酒店、商業、展覽空間、私人住宅等。在十幾年的設計實踐過程中,堅持樸素自然的風格,擅長使用簡單質樸的材料,講求空間的敘事性,尊重在地文化,將傳統工藝與當代審美結合,創造出具有世界語境的東方人文美學空間。
建於千禧年初的小區裡,依山而建的小別墅層疊錯落,綠樹環繞。
水洗石的入口之上,紅色面磚和碳化木交替包裹起聯排小別墅組成的工作室,近似的坡屋頂形制依照山城的坡勢,帶着變化的立面節奏,遠遠看去頗有舊金山景點“六姐妹”建築羣的趣味。
工作室入口隱藏在大面積的水洗石牆面之後,豐滿的綠植弱化了人工建造的痕跡。
謝柯把家和工作室都安在這個小區中,早上先步行去麪館吃一碗小面,再步行進公司。十五年來不願挪地方,謝柯坦誠自己離不開這份專屬於老社區的歸屬感與深度鏈接:這裡給予了親切尺度的窄街小巷,熟稔的街坊開了十幾二十年的麪館、藥店、修車鋪,順着季節年年往復長葉、開花的玉蘭、芭蕉、藍花楹……
從較爲低矮的主入口進門,上幾步臺階即可抵達挑高的客廳,敞亮舒爽的空間氣質在騰挪之間撲面而來。牆面上的攝影作品來自瓦萊裡.卡蘇巴 (Valery Katsuba),室內傢俱皆來自壹集。
客廳佔據了坡屋頂下的挑高優勢,從高窗透射的陽光塑造了靜謐的氣質,經過綠植和傢俱的搭配,又有精品酒店公區一般的悠閒氛圍。
工作室的內部佈局仍舊依照別墅的開間規劃,原先一棟別墅的整個平層給一個部門團隊使用,雖爲工作空間,但展開了近似“家”的格局:
除去辦公桌的區域,有用圓桌、沙發與躺椅圍合出的“客廳”,有咖啡機、餐櫃、水槽配備齊全的水吧檯,甚至有覆有綠植的戶外陽臺。倘若團隊恰好佔據了閣樓層,還可奢侈地享有更具溫馨包裹感的三角屋頂。一個個類似“家”的單元在這裡複製、變換,再順着地勢爬坡上坎。
水吧檯是每一個辦公層中的標配,木製檯面、旁側的窗景,是工作室如家一般氛圍塑造的重要組成。
坡屋頂有着兒童畫中“家”的直觀形象,樑與柱的拼接線條同時營造幾何雕塑形體的美感。
謝柯笑說,每每出差看到高樓大廈裡辦公桌滿布的模樣,都會“心生緊張”,因此自己更加篤定,每天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相處的同事們,理應是互相滋養的家庭成員,該享有“家”的環境。
食堂佔據了一整個平層,每日工作室的阿姨會準備豐盛的“川渝風味”午餐。
藝術家張曉的攝影作品《海岸線》在工作室的牆面上多次出現,讓人“身在內陸,嚮往江海”。
自詡“廚師大盜”的他,把三棟別墅連接出的大平層安排成員工食堂,讓與事務所相伴超十年的阿姨每天可以在專業餐飲配置的廚房裡備餐。而配置了極具八九十年代復古感的桌椅後,超過50人餐位的食堂堪比一個濃縮版gaagaa格外小館(謝柯設計並運營的餐廳)。
食堂之下的樓層也藏着驚喜,順臺階一直往下可抵達器械齊全的健身區與瑜伽室,謝柯邀約瑜伽師朋友每週四次給事務所的夥伴們上課。
負一層的健身房和瑜伽室都留有大面積的開窗,紗質窗簾弱化了牆體的線條,在維護隱私的同時又濾出溫柔的光線。
對人個體的細膩關照,經過設計進入工作室的角角落落。在這個“家”裡,謝柯常常捕捉到許多動人瞬間:
下雨天阿姨推着買菜小車裝上工作室收養的流浪小狗去地下停車場散步,陽臺上透口風的同事聊給新買的房做裝修,插花技術日益精進的阿姨拿着剪刀去院子中把花一剪就給食堂造了景。
工作室院子裡的綠意
“在這個工作室裡,所有人都能找到日常生活給我們的滋養,我們不是靠想象造房子,靠的是實實在在相處得來的東西,非常寶貴的狀態。”
工作室休息區一角,爲牆面作畫的少不了陽光和樹影。
用光影造房子是謝柯的設計方法論,聽着抽象卻有極爲具體的表現:到一個新地方,謝柯會先辨東西南北,看早上的陽光從哪兒來,計算下午到傍晚時光線往哪兒去,看光線移動的痕跡,能從日光一直看到月光。2007年到09年間他時常去大理,認識了開“粉四”民宿的雙廊本土建築師八旬,有了更多時間“過生活”:
在大理的日子,謝柯常在院子裡喝茶,搬着桌椅跟着陽光的走向挪,看蟲子爬行,看植物從地面縫隙里長出來,看大理人燒飯做菜、擺放碗筷、插花掛畫。
留白的牆面總被視作是謝柯重要的設計語言,其實白牆並不是單純的白,而多出自謝柯特意調製的牆面材料,有更貼近於自然材料的色澤和肌理。
在商業房地產飛速發展的年代,謝柯思考:這些稀碎的、充斥着生活的“毛邊兒”纔是自己的設計想去往的地方。
在合夥人支支眼中,謝柯和商業地產保持距離的習慣,似乎與生俱來:“07年認識他的時候,中國的室內設計還都在學港臺,網絡上的資料遠不如現在豐富,大家人手一份港臺來的圖片資料集,熟悉得都能背出來哪張圖在哪一頁。
謝柯不碰那些港式、美式的風格,那時候他就喜歡用木頭材料,當時我就覺得這人很奇怪、很有意思,突破了我在大學裡學到的傳統方法,想跟他一起合夥幹。”
材料室金屬層板上規整放置的材料樣板,如同書籍或唱片般裝飾着牆面。
擁有如此穩定的精神核心,謝柯不僅沒有聽地產朋友“去深圳開個分公司、方便接全國大項目”的建議,也時刻與商業地產自上而下驅動中的商業邏輯保持抗衡。
他不在意市面上的設計風潮、也無意使用流行材料,他更樂於和熟識二三十年的一批工匠朋友們琢磨施工工藝、打造專屬傢俱,朝着“房子是給人用來過日子”的目標做設計,也因如此,即使接手地產住宅的委託,他也能把房子做得耳目一新,還在市場上叫座。
油畫專業出身的謝柯,仍然覺得上手畫幾筆是最直觀解決設計問題的方式。
如今計算機製圖當道的時代,謝柯還是在新工作室自己的辦公角上留了一張手繪工作臺,早上陽光自東南面的大開窗蠻橫地照進、撒滿整個檯面的場景,看着讓人內心充盈。
陽光和綠意放肆地投進工作室裡,工匠們製作的木製門窗也暈染了入口處這層自然的氣息。
謝柯坦言,中學時代就對空間的設計有濃厚的興趣,無奈高考時建築系要求的分數太高,學油畫成爲他曲線救國的方式,畢業後他從給別人畫效果圖開始,一步步進入空間設計行業。如今看來,這些彎路都不打緊,油畫的訓練也好,在大理“蹉跎”過的時光也罷,都更加雕琢了他對光和時間的深層感知。
謝柯和支支在巴黎之旅途中記錄下的卡雷住宅(Maison Louis Carré)
今年夏天,謝柯和合夥人支支特意在巴黎的旅途中安排了去看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在巴黎市郊的卡雷住宅(Maison Louis Carré),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在職業晚期的集大成作品——一間集居住與畫廊於一體的住宅小屋。
阿爾託重視人在居住環境中的心理需求,開創建築的人情化一面,彌補了現代建築如機器般的粗暴與直接。謝柯着迷於這座小住宅對各種材料的細膩處理、將自然環境作爲設計的充分考量,當然還有阿爾託用小房子承載起業主一家生活的點滴。
謝柯在自己的辦公間裡,面前是意大利設計師Paolo Piva爲B&B Italia設計的Alanda'18咖啡桌。
扎進設計行業近30年,謝柯坦言自己喜歡並享受着做小房子。2021年他與支支做出不再接傳統地產項目的決定,“再做這些項目,公司要成設計界的富士康了”,徹底告別高週轉地產對人本身的漠視與異化。
謝柯仍記得當時與事務所同事“攤牌”的場景:“我和支支把同事們叫到會議室裡,宣佈我們不做地產了,要專心做我們喜歡的事情,團隊裡兩個女生當場哭了,我嚇壞了, 趕緊說我保證你們的收入,結果她們是因爲激動才哭的,說自己早就無法忍受了。”
今年年中工作室在宜興完成的精品酒店項目——春山在望,靜謐地隱於林間。
謝柯在重慶打造的1000㎡私宅項目,因原建築體較爲隆重,室內設計希望去繁存真,賦予空間寧靜平和的氣質。
謝柯喜歡做的小房子類型紛呈:私宅、酒吧、餐廳、精品酒店、畫廊等等。喜歡小房子,因爲房子的主人是切切實實的人、甚至是自己多年的朋友,謝柯可以近距離甚至零距離地觀察和捕捉房子的使用者在其中的生活狀態。
繪畫中掌握的“留白”技能挪用到了空間設計,謝柯從來拒絕用風格化的裝飾元素填房間,他堅信“設計做到七八成滿就得停”,剩下的交給窗外的風景、屋主人的綠植、器物和一切愛好。
謝柯的辦公間裡,大面積的開窗邀請繁茂的綠樹入畫,形態各異的木凳均爲謝柯和工匠們一起打造。
謝柯辦公間一角,牆面藝術品《在一切分崩離析之前》來自藝術家張萌。
小房子中還有一批由自己和團隊經營,自16年起謝柯就租下一醫院隔壁的80年代家屬樓底層,開起了一個100來平方的咖啡館兼餐吧,漸漸地又開出了一系列——
他用山頂頂、屋頂頂、肉嘎嘎這些川渝方言中親切的疊詞命名這些小店,不停進化的餐品、器具、內飾隨着時間豐滿起每一家空間的同時,也給了謝柯和團隊親近年輕消費社羣的機會。
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是謝柯欣賞的設計者,他喜歡看中村好文寫作,看這位看這個“建築師中最懂生活的人, 生活家中最懂建築的人”記錄在北海道給麪包師傅蓋麪包店的過程。
謝柯和支支有種“快速把新空間填滿”的超能力,歲月的積累中,他們手邊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趣味玩意。
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的攝影作品,彷彿把人從當下的時空帶往畫框中的另一時空。
新工作室用了一年多,卻已然有着“用了很久”的樣子。謝柯用多年收羅的大量傢俱、器皿、攝影、畫作填充櫃子、桌子、地面、白牆;二層客廳過道盡頭是他所鍾愛的攝影師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的作品,畫中的格紋地毯與畫外的方格地磚正好相映。一切滿當的細節奠基着日常生活的安心。
露臺、庭院是所有在寫字樓中的辦公人不敢奢求的配套,在謝柯的工作室裡卻是唾手可得。
謝柯是個長情的人,長情的背後是他相信人和人之間存在相互的滋養,相信時光是雕琢空間設計最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尊重着每一個生命體的創造力,設計於他而言像畫油畫一般,自己先打了個底兒,餘下的景緻交由生活、自然、時間來描繪。
監製 | 莊婭瓊
文 | 萬年青 編輯 | 逗逗
設計 | 福瑞達 助理 | 俞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