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醫療奉獻個人獎之2/石臺華跨越語言與宗教 在臺27年投入靈性關懷

石臺華展示過往服務的照片。記者葉信菉/攝影

來自波蘭的天主教輔大醫院使命副院長石臺華,是一位靈性關懷師,27年前抱持想爲華人世界奉獻的熱忱,毅然選擇來臺,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從頭學注音符號,到今天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看到臺灣人心靈的空缺與需求,如今已62歲,仍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臺灣。

習慣大家喚她「石修女」的石臺華,19歲進入波蘭醫學大學護理系後,便踏上了修道之路。畢業後,她先到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護理師,同時傳教。石臺華說,當時在烏克蘭工作及居住環境都很簡陋,當地人排斥宗教,難以用宗教語言傳教,但她透過護理師身分來關心病人,經過6年的磨練,學會了寬容和接納,努力讓病人感受到被愛。

石臺華修女(右)關懷移工艾寶。圖/石臺華提供

石修女35歲到臺灣

在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了6年護理師後,石臺華回到波蘭準備發終身願,即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爲天主及教會服務。她一心向往到華人世界傳教,在發終身願當天,石臺華如願以償被派到臺灣傳教。當時石臺華已35歲,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土地。

石臺華初到臺灣被安排到新竹曙光小學,與一年級孩子一起學中文,從ㄅㄆㄇㄈ學起。在班上跟讀兩週後,她還是完全聽不懂中文,這讓她感到非常挫折,但她撐下來了。由於她是家中長女,自幼便肩負照顧兩個年幼弟弟的責任,對於童年印象一直很模糊,然而,在曙光小學的時光,「天主還給我豐富的童年」,慶幸自己有堅持下來。

開啓靈性關懷使命

在學了兩年中文後,石臺華「跳級」到輔仁大學研讀神學,雖然她想繼續在醫院工作,但無法在臺灣任護理師,於是她聽從建議於2003年到耕莘醫院擔任牧靈工作。石臺華說,當時靈性關懷服務的對象有限,且有濃厚宗教意味,但她發現臺灣人普遍缺乏內在力量,因而啓發了她開展靈性關懷的使命,在念研究所時開始推動這一理念,

「宗教跟靈性並不完全相同。」石臺華解釋,每個人都有靈性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現代社會許多人更注重自身心靈的安定,在生命遭遇不如意或病痛時,若能反思生命的意義,就較能忍耐痛苦。在萌生推動靈性關懷的想法後,她進一步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011年返回臺灣籌備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着手推動靈性關懷師的發展。

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涵蓋各種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但要成爲關懷師的標準是一致的。石臺華指出,協會設有一套課程,通過400小時培訓,學員可成爲關懷員,累積實務經驗後,經過考試方能成爲關懷師。目前全臺僅有167位關懷師,石臺華說,希望能培育更多關懷師,也期盼關懷師能如同社工和護理師一樣,獲得證照認可。

更進一步擴及長照

石臺華觀察到,臺灣人雖然物質豐裕,醫療水準高,心靈卻很空虛,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爲何而活。如今協會活動遍及不同體系醫院,也進到長照,擴及到社區,尤其臺灣高齡長者漸多,如何幫助他們面對身心靈轉變,是協會未來工作目標。現在臺灣每個醫院都在推崇全人照顧,就不應該只重視身體,卻輕忽靈性,希望靈性關懷不再侷限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醫院,也能擴及到其他體系醫院。

照護西非非法移工

最難忘的關懷病人經歷,石臺華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西非的非法移工艾寶。2020年疫情剛起,艾寶因多日高燒,又害怕被通報遣返,冒用友人健保卡就醫,病情非常嚴重。石臺華爲了鼓勵艾寶,每天到負壓隔離病房爲他加油打氣,許多艾寶在臺的移工朋友是虔誠伊斯蘭教徒,也每天到醫院爲他禱告。最終艾寶完全康復出院。

不過,艾寶因結核病造成胸膿瘍,歷經兩次心肺復甦術(CPR)和3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需支付鉅額醫療費用,讓艾寶很擔憂。石臺華要他別擔心,大家會想辦法募款籌錢。沒想到事情傳開後,最終募集到300萬元,不僅夠償付醫療費,連艾寶返家的旅費都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