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橄欖枝 陸向全球開放核科研設施

中核集團公佈第一批面向全球開放的10座科研設施及試驗平臺,有助各國研究及和平利用核技術。圖爲今年二月初,全球首個陸上商用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壓水堆「玲龍一號」,在海南海口進行外穹頂吊裝作業。(新華社)

中核集團近日公佈了第一批面向全球開放的10座科研設施及試驗平臺。巴基斯坦學者稱此舉體現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有助各國研究及和平利用核技術,在能源、衛生、農業等領域發揮作用,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

中通社報導,在美西方頻頻技術封鎖之際,中國保持開放的大門,向世界拋出橄欖枝。中核首批開放的10座核技術科研設施,包括「世界六大中子源之一」的中國先進研究堆(CARR)、用於醫用同位素研發的岷江試驗堆、49-2游泳池式反應堆、微型中子源反應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BRIF)、熱工水力試驗平臺、地震臺等核級設備檢定試驗設施、以風洞爲代表的核環境模擬設施、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實驗裝置、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等。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曹述棟表示,該集團已與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經貿合作關係,願以此次開放核技術設施爲契機,與世界共享科技成果,與全球的科研機構、核能企業及專家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

巴基斯坦智庫全球絲綢之路研究聯盟創始主席、工程學教授澤米爾.阿萬24日接受採訪表示,中國向世界開放核設施的舉措,受到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欽佩和讚賞。少數國家維繫核技術霸權,剝奪了小國的競爭力。中國此舉有助各國研究及和平利用核技術。

他說,目前許多國家面臨能源危機,發展中國家最爲脆弱,其經濟無法支撐不斷上漲的能源成本。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巴基斯坦面臨能源嚴重短缺的挑戰,不過已擁有少量核電廠,並取得相當好的管理經驗,符合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安全標準,核電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此外,核技術還能在衛生、農業等廣闊領域中發揮奇蹟作用。未來,料巴基斯坦與中國的相關合作將在雙贏基礎上不斷髮展。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表示,此舉是中國深入開放的重要體現。技術的生產與共享造福全球,若中國的核電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認可,將產生巨大市場規模及示範效應,促進企業技術更新迭代,同樣有助中國核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