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以實際行動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以實際行動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技館1月14日發佈數據顯示,經初步測算,2024年,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館接待觀衆1.04億人次,比2023年增長16.3%。這是我國科技館年接待人次首次突破1億大關。

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更加需要以高質量科普爲支撐。當前,隨着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大量科學成果不斷涌現,公衆愈加關注科學,對相關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組織線上線下科普(技)講座130.54萬次,19.26億人次參加;舉辦科普(技)專題展覽10.75萬次,5.14億人次參觀;舉辦科普(技)競賽4.13萬次,參加人次達5.66億;建設青少年科技興趣小組12.74萬個,參加人次達877.33萬;科普國際交流活動1315次,參加人次達1150.76萬。科學普及,不僅有助於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文化。着眼未來,要健全完善科普機制,提升科普能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公民科學素質普遍提升,營造出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

大力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成科技強國的進程中,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代,發展科普事業愈發成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能力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加深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並對公民瞭解和學習科學技術知識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着眼未來,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激活社會資源蘊藏的科普潛能,搭建起公衆與科學之間的橋樑,爲更多人提供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

擴大科普服務有效覆蓋。科普不是象牙塔裡的工作,而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社會化的重要橋樑。2024年我國持續加強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流動科技館巡展746站,科普大篷車行駛268萬公里,“流動科學課”活動網絡傳播量超 3.5億次,推動高質量科普走進千家萬戶,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科普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既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有助於厚植支持科技創新的文化土壤。着眼未來,要着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積極探索公益性與市場化、產業化相融合,共同促進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激勵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活動,將自身科技資源轉化爲科普資源,助力科普服務更加均衡普惠精準,形成更加濃厚的科普氛圍。

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科學普及需要科普人才隊伍的支撐。日前,科技部發布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3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9.32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86.31萬人。中級職稱及以上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科普人員數量達到134.99萬人,比2022年增長10.11%。註冊科普志願者數量達到804.53萬人。隊伍規模持續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進展。着眼未來,要加強對科普人才的教育培養,將普及科學知識與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更好結合起來,激勵更多人投身科普事業,同時,強化經費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評價機制、暢通職業發展通道等措施,進一步培養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更好地向人民羣衆傳遞科學知識,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