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生大學 定位為何
教育部將啓動「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劃」,旨在提供中壯世代結構化且彈性的學習模式,初步將有卅八所大學參與,預計第一年可招上千名學生。
所謂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ge)概念迄今並無完整定義,僅泛指跨過五十五歲後的人生轉折期。相較於年幼在校學習階段之「第一人生」、投入職涯且有家計負擔之「第二人生」、年老瀕臨死亡之「第四人生」,唯有此時方有餘裕,認真思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方式,可謂其「生命之冠」(crown of life)階段。
然而,看到這項嶄新計劃的初步規畫後頗感喜憂參半;喜的是,面對臺灣社會即將到來的人口結構巨(劇)變,教育部終於準備釋放高教資源,從傳統的菁英、知識傳授、專業養成內涵,逐步邁向開放式、與日常生活相關且符合現代公民成長所需;憂的是,臺灣高等學府、尤其頂尖大學,除少數曾經開設相關課程,如成人教育、高齡醫學,一向鮮少關心、也未曾關注中壯世代,遑論更爲年長者可能企望學習的諸多議題。
如今教育資源將釋出,各大學準備妥善了嗎?其所轄各院系的課程來得及善加調整,以迴應中壯世代的需求嗎?甚者,各大學是否瞭解中壯世代的學習動機爲何?
臺灣的終身(社會)教育委之「社區大學」辦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即已開始推動並深耕逾三十年矣,對提升中高齡、尤其退休人士的終身學習深具貢獻。如今教育部規畫的「第三人生大學」若有意鼓勵現有大學廣爲招納中壯世代學生,其目標對象與社區大學的現有學生羣顯有深度重疊,未來要如何爭取獨特且優秀的生源呢?
以高中畢業生爲主的大學教育,內容上屬「就(專)業導向」,少數通識教育也系以年輕人的生命教育爲課程設計核心。「第三人生大學」的課程設計,是否仍定位在「就(專)業取向」,以便讓中壯世代取得學位後重返職場?其又將如何與現已廣爲設置的「碩士在職專班」(含EMBA)區別?
由此觀之,「第三人生大學」左有「社區大學」爲潛在招生競爭者,右有「碩士在職專班」可能與規畫相近,「腹背受敵」下如要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勢必得仔細規畫。
何況,臺灣還有久以「成人繼續進修教育」爲宗旨的「空中大學」,長期提供終身學習與遠距教學,並授予正式學位;「第三人生大學」如何與其區隔,前景無法令人樂觀。
在教育部目前規畫中,「第三人生大學」系「以『人生一○○素養』爲核心」,涵蓋「社會連結」、「生涯轉型」、「全人健康」三個學習領域,其型態恰介於空中大學(社會連結)、在職專班(職涯轉型)、社區大學(全人健康)現有定位之間,未來發展如何顯現特色?
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三人生大學」有其前瞻意義,但目前規畫內涵與定位仍未明朗。教育部亟應提出白皮書詳述細節,並鼓勵各大學在現有資源下重新規畫與「第三人生」有關的教學方式、課程規畫、師資晉用管道,實任重道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