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進入活躍期?
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此次地震爲何破壞力大、地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應急管理領域專家進行詳解。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分析認爲,此次地震位於緬甸弧地區。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發生劇烈碰撞,導致岩石圈發生大規模縮短,形成喜馬拉雅造山帶。緬甸弧地區位於喜馬拉雅造山帶的東構造結,地殼構造變形強烈且地震活動性強,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構造單元和斷層,是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統計顯示,1900年以來,此次震中附近3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0次,最大爲1912年5月23日緬甸境內的8.0級地震。 據瞭解,本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震級地震。 “這次地震是發生在地殼內部一次典型的淺源地震,它的破裂面可能會出入地表,引起地表強烈震動。”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認爲,這個斷裂帶附近就是緬甸人口比較聚集的地方,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築倒塌,給應急救援帶來了比較嚴峻的考驗。 今年以來,全球發生17次6級及以上地震,近期多地發生地震,這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經進入了活躍震動期? “全球的地震活動今年以來總體上來講比往年要低。從目前的情況,很難說這次地震之後地球是處於地震活躍階段。”高孟潭說。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