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設備》IPC未來5年成長 研華劉克振:育成效益較佳
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今日舉辦「2021臺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其中針對「疫後臺灣ICT產業佈局戰略」舉辦圓桌論壇,邀請劉克振擔任與談人,探討國內ICT產業如何透過併購投資加速掌握關鍵技術,建構產業生態圈,強化企業戰略優勢的可能性及挑戰。
談及研華歷年來的投資併購歷程,劉克振表示,最初是十幾年前開始進行「受邀併購」,當時還沒什麼併購概念,多數是國外私募基金(PE)旗下子公司找上門兜售。此時期是被動式的受邀併購,併購效果算普通的中等結果,「沒有死得很慘、但也沒好到哪去」。
劉克振指出,後來併購方式逐漸演變,研華4年前成立內部企業投資(Corporate Investment)部門,建立自有團隊主動看案,主要採投資而非併購、約持股20~30%,大部分爲小型公司、臺灣比例偏多。整體效果也算還好,併購中型公司效果都不錯,小型的則不甚理想。
劉克振表示,方式之所以有所轉變,主要是體認物聯網產業已逐步導向智聯網(AIoT)解決方案發展,本來生產硬體組件、提供給系統公司組成系統的工業電腦,未來一定要慢慢跨入解決方案領域,對此也成立自己的軟體部門。
不過,劉克振坦言,目前跨足經營軟體及解決方案的效果「還不怎麼樣」,就是有團隊、有一點點業績,整體效果還沒出來。不過,他個人認爲因爲時間還沒到,因此做個4、5年效果還沒顯現算是正常,對此仍努力經營耕耘。
劉克振指出,研華近1、2年又有新招,就是結合國內外的PE或創投(VC)進行投資併購,大部分都是此產業中的專業者,目前在中美各有1家、臺灣也有,結合專業投資併購專家。由於PE或VC會主動尋找標的再與公司合作,合作迄今感覺不錯。
不過,劉克振認爲,就產業情況而言,企業育成(Corporate Incubation)比起外部投資併購有效,像緯創集團的育成就做得很好,工業電腦產業應該也很適合,主要由於掌握一些基礎要素,對於某些產業的垂直價值,認爲未來5年採用育成方式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