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成爲農民增收“加速器”

寧夏的枸杞、新疆的蘋果、雲南的普洱茶、甘肅的冬蟲夏草……近年來,越來越多西部地區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百姓生活。日前發佈的《2024淘寶丰收節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農產品銷售增速最快的50個縣中,有23個來自西部地區,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7個省份。其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是農產品電商增速最快的縣域,銷售額同比增長675倍。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電商研究中心主任郭紅東分析,從供給端看,新疆、雲南、貴州等西部省份都是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從需求側講,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對高品質農產品有較大需求,廣東、浙江、江蘇位居農產品消費前10省份。此外,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物流體系逐漸暢通,爲電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認爲,隨着短視頻平臺用戶黏性不斷提升,短視頻電商業務穩步發展,商業化變現效率持續提高。截至6月,短視頻用戶佔網民整體的95.5%。

郭紅東表示,數字技術已經成爲連接生產、消費兩端的橋樑,手機作爲新農具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過去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生產流程不瞭解,很多好產品被藏在深山裡賣不出去。而電商直播能夠透明、直觀地向廣大網民展示種植、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增強其購買意願,擴大農產品銷售範圍。

例如,今年豐收節,某淘寶主播向消費者推介酸甜可口、香味濃郁的刺梨,直播帶動一款“頭茬刺梨NFC鮮榨果汁”熱銷,僅一個小時直播間成交額就達到300萬元。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淘寶天貓平臺農產品直播銷售同比增長33.2%。

“電商不僅是銷售渠道,更是打造農業品牌的重要途徑。通過電商平臺,商家可以實時掌握消費者需求變化,確定產品標準、做好包裝設計,讓農產品變成農商品,進而實現品牌化升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淘天集團研究中心副主任、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左臣明說。

在郭紅東看來,電商不僅降低了開店經營的成本和門檻,同時藉助半托管等模式創新進一步助農增收。“半托管模式意味着商家不需要自己開店,直接託管給平臺,平臺提供流量運營、提升商業效率等相應服務,商家只負責把好品質關、做好物流保障即可。”

入駐淘工廠3個月後,來自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的唐永忠有了“豇豆大王”稱號,當地生產的豇豆3個月內銷售量達100萬單。“從衛生條件到產能規劃,再到包裝規格,平臺會派駐專業人士進行輔導,大大降低了我們的運營成本,提高了利潤。”掙到錢的唐永忠打算投入1000萬元購買現代化生產設備,帶領周邊4000戶農民增產致富。

農產品的銷路問題解決了,但不少地區生產仍不夠規範,標準化是電商下一步需要重點發力的方向。郭紅東建議,應建立起生產、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全產業支撐體系,鼓勵當地頭部企業、供應鏈企業以及“新農人”,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組織化生產模式。

“新農人”是指具有一定電商運營經驗返鄉創業的人,有助於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天貓豆軼坊食品企業店負責人陳治國就是其中一員,自2020年返回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創業以來,陳治國致力於傳承發揚非遺事業,把非遺與電商相結合,其店鋪售賣的五香小圓豆乾、鹽滷小鍋豆腐等非遺產品頗受好評。

“我們調查發現,平均每個網店直接帶動就業3人。2022年,全國7780個淘寶村、2429個淘寶鎮有360萬個店鋪,帶動就業超過1000萬人。”左臣明介紹,一些地區形成了“電商+產業帶”的產業集羣模式。例如,湖北省鄖西縣下營村構建了一條以電子商務爲導向的產業鏈,新增材料加工工人、客戶服務、物流配送員、網絡技術員和銷售員等崗位,實現就業模式多元化。未來,隨着數字鄉村建設進入新階段,農村電商將進一步發揮就業創造效應和產業升級效應,打好創造“數字新崗位”和推動產業升級“加速器”兩張牌,使其成爲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 (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