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在第三故鄉 實現地方創生
最近,三意學校邀請了一羣地方創生的意見領袖朋友,以「第三故鄉」爲主題來對話。我們討論並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如何透過「第三故鄉」的思維來突破當前地方創生的困局?
大家從臺灣與日本地方創生的經驗談起,逐步探索將創意、公益與生意結合,實現地方復興的新思路。並以北臺灣的水金九(水湳洞、金瓜石、九份)爲案例,描繪出融合自然、人文與未來的藍圖。
「第三故鄉」的靈感來自於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提出的「第三場所(Third Place) 」概念。他所描述的第三場所,是人們在家與工作場所之外,尋找自我歸屬和與人交流的公共空間,如咖啡館、酒吧或書店。這些地方不僅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更提供精神上的避風港。第三場所的思維也啓發了星巴克等全球咖啡茶飲產業的發展,創造全球性的新人文情境。
而「第三故鄉」則在第三場所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成爲個人與社羣重新定義自我與未來的共同空間,是一個融合創意、人文和永續發展的精神家園;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第一個故鄉出生成長,在第二個故鄉成家立業,而「第三故鄉」不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更是一種理念實踐平臺。透過三意(創意、公益、生意)的結合,在地方創生中實現「人與自然永續、文化與創意共生、經濟與社會共榮」的願景。
一直以來,不管在日本或是臺灣,地方創生的挑戰始終在於,不僅僅讓地方成爲過去的載體,更成爲人們想像未來的場域。
在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已推行十年,部分成功案例令人矚目,例如將原本某些人口凋零的島嶼打造成國際藝術勝地。然而,多數地區依然面臨人口迴流不足的困境。
東京的「人口黑洞效應」仍然吸納了大量年輕人,鄉村的內生動力卻未能有效被激活。
在臺灣,自2019年啓動地方創生元年以來,雖然政策推動有助於提升某些地區的產業與觀光,但整體進展仍屬初期,缺乏統籌規劃與長期策略。某些項目雖能吸引遊客,卻未能真正解決地方長期就業與人口外流問題。
這些經驗都反映出,地方創生不能只靠政策和資金的灌輸,而是需要更深層的人文和社會創新,將地方從「解構的危機」轉化爲「重構的契機」。
像水金九地區就擁有打造「三意第三故鄉」的好條件。以其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成爲地方創生的絕佳場域。不僅擁有壯麗的山海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展現多元文化共存的豐富樣貌,爲創意實驗與地方復興提供了許多可能。
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不同族羣的歷史與生活痕跡共同構成了豐富的地方紋理。
此外,這裡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也爲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創造機會。
而水金九的靜謐與自然,更爲創作者提供適合沉思與實驗的沃土。這裡的獨特氛圍尤其適合藝術家、設計師和創業者的長期駐留,是創意的萌芽和落地的理想環境。
放眼臺灣各地,也有許多像水金九這樣的好山好水,這些地方都不僅是旅遊景點,更是可以讓人找回自我、建立歸屬感、實現創意與價值的「三意第三故鄉」。成爲創意、公益與生意的共榮場域,並且不斷吸引更多人共同參與經營發展,不斷提升地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