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出土60載 逃過盜墓卻不敵大火的萬曆皇帝
所謂「明十三陵」,是指除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的明孝陵之外,在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於今日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一帶,所修建的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陵區總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從1409年營建長陵起、至清順治元年營建思陵爲止,長達200年間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故稱十三陵。
1956年,時任北京市市長、同時也是明史學者的吳晗,聯合郭沫若等人,力主發掘成祖的明長陵,遭到鄭振鐸、夏鼐等學者強力反對,認爲帝王陵不能隨便挖掘。但最後由周恩來批示同意,決定先試掘明萬曆皇帝的定陵,作爲「新中國」的考古計劃之一。經夏鼐等團隊實地探勘,在定陵外牆發現一道疑爲通道口的裂縫,經兩年的努力,成功打開定陵並清理地宮,並一舉發現明神宗與皇后的棺郭和多樣陪葬物,成爲震驚中外的一大考古成果。
歷時兩年的挖掘工作中,定陵內共發現神宗、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多件,這批出土文物一直保存在定陵地面上的平房內,但因平房無法做到恆溫恆溼,造成大量出土的絲織品變硬腐化。但諷刺的是,相較於大自然的損壞,人爲無知的破壞反而更讓定陵重創。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定陵被視爲封建王朝的老窩,遭到嚴重破壞,萬曆帝與皇后的屍骨,被紅衛兵以「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拖出,並在同年8月,將帝后三具遺骸和大批珍貴文物,放置定陵博物館重門前廣場上,以一把大火焚燬。
看見慘痛代價的鄭振鐸和夏鼐,不忍更多歷史文物遭到無情破壞,上書懇請周恩來全面禁止再發掘帝王陵墓的申請,不僅阻擋了更多珍貴文物遭到摧毀,也讓定陵成爲至今爲止,唯一開挖的明代帝王陵墓。神宗萬曆帝朱翊鈞9歲登基,統治時間長達48年。早年由輔政大臣張居正攬政,前十五年被稱爲「萬曆中興」,但在立太子之爭後,倦怠朝政而長年不上朝理政,導致明代面臨內憂外患不斷,最終走向滅亡之途。
不過,也有學者認爲,從當年出土的神宗遺骸報告中,發現萬曆皇帝「生前體形上部爲駝背」左腳略右腳短。」除太子一事心灰意冷外,恐怕也可能因自卑而不願見人。據史書記載,定陵建造耗時6年、花費銀800萬兩,除神宗本人與皇后王氏入葬外,後繼者光宗因病暴斃後,神宗之孫熹宗,另將光宗生母、皇貴妃王氏並遵爲太后,遷葬定陵,纔會有一帝二後的情形出現,只可惜如今都已無法親眼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