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迎來首座“中試基地” ,助力莞企跨越“達爾文死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東莞報道

3月15日,東莞迎來全市首座“中試基地”,東莞中關村智造中試基地揭牌成立。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到,該中試基地由東莞市科技局與中關村硬創空間集團共建,聚焦電子製造、智能硬件行業,搭建以“中試服務、生產製造、技術經紀”服務爲核心的科技創新平臺。

東莞市副市長黎軍表示,下一步東莞將加快推動出臺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的支持政策,在不同領域相繼成立中試驗證平臺,加快貫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工作,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牆”,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

加快佈局中試平臺 跨越“達爾文死海”

“達爾文死海”,是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一種現象,用來形容技術研發與市場生產脫節。從技術發明到應用再到產業化,投資大、風險高、不確定因素多,這個科研機構和企業都不願觸碰的中間地帶,猶如魚蝦水草都無法生存的“死海”,阻擋着科技轉化爲生產力的腳步。

中間性試驗(簡稱“中試”)定位於產業鏈中下游,是跨越“達爾文死海”、打通實驗室和產業化之間的重要通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日前,國家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製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要佈局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專業化中試公共服務機構,提供具有行業特色、滿足特殊場景需要的專業化服務,到2025年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5個以上。

各地紛紛出臺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支持政策,搶佔科技風口布局了一批平臺。

2024 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提出,“引入中關村等科技服務資源,建設 3-5 個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基地。”

近年來,東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城市定位,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爲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在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科教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正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加速產出優質成果,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即將正式招生,2022年東莞R&D 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4.1%,居全省第二。

對東莞而言,目前東莞擁有22萬家工業企業、1.38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超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達4.1%的產業基礎,每年的打樣、中試、新產品驗證需求日益增長,亟需建設一批專業化的中試驗證平臺進行產業鏈賦能服務,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填補“從0到1”的斷檔,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全鏈條的閉環。

“東莞中關村智造中試基地的揭牌成立和兩個新增的技術合同登記二級點獲得授牌,是探索解決東莞市產業發展日益增長的概念驗證和中試服務需求的現實路徑,未來東莞的中試驗證體系將迎來新的活力,進一步推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黎軍說。

引入中關村“中試”服務體系 培育新質生產力

爲融合中關村研發資源優勢和東莞先進製造基礎,東莞市科技局與中關村硬創空間共建東莞中關村智造中試基地,打造“中試研發、生產製造、技術經紀”等服務的“跨區域、網絡化”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構建“中試+”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培育新質生產力。

“成果產業化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中試的成敗。科技成果未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經過中試後,產業化成功率可達八成。”中關村硬創空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程靜介紹,東莞中關村智造中試基地引入中關村服務體系,積極發揮東莞市的生產製造優勢和中關村的科技研發資源,開發“中關村智造網”產業鏈平臺,開放中關村中試實驗室,推動中試服務網絡化,通過中試服務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東莞生產線。

未來,東莞中關村智造中試基地將通過中關村智造網整合中試車間和製造廠商,打通中試研發與生產製造的堵點,引導更多電子製造和智能製造類上中下游機構合作佈局,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鞏固提升東莞現有高端製造產業鏈優勢水平,加快形成先進製造產業集羣。同時,基地也將加強中試人才和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通過技術經紀服務推動優質成果在東莞轉化應用。

黎軍希望,東莞能進一步加快在不同領域建立多箇中試驗證平臺,加快貫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工作,推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效能,強化科技創新對培育新動能的賦能和支撐,持續推進區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