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14億人口,爲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中國和印度一個被稱爲巨龍,一個被稱爲大象。

兩個國家都擁有着廣袤的國土以及相當多的人口,又是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由此許多國家都將中國和印度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由於印度與西方的關係更爲親近,多年來西方唱衰中國的聲調一直不絕於耳。

這其中最知名的論調,就是所謂的糧食論。

中國對外一直宣傳中國有7%的土地,養育了全球20%的人口,但是西方認爲中國是通過對外進口糧食的方式實現的。

反倒是印度已不足於中國土地面積的國土,養育了比中國還多的人口。

那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真的是不如印度嗎?

印度如此狹小的國土卻能夠大量出口糧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買糧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糧食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即便底層民衆都清楚,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餓肚子,那民衆就會迅速的自發組織起來起義。

縱觀中國整個古代王朝,歷史上大多數起義都是因爲民衆活不下去了才無奈爲之。

中國自從建國之後,對於糧食方面十分看重。

中央儲備糧甚至在21世紀初的時間裡,就擊敗了全球糧商對中國糧食的狙擊,讓中國牢牢的端緊了飯碗。

中國又在近些年不斷的通過雜交水稻技術等擴展和擴大耕地面積,根據歷史數據,2022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6億噸。

可以說中國的糧食其實是不缺少的。

那中國爲什麼要進口糧食呢?

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中國所進口的糧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稻米,而是大豆,玉米,小麥等品種。

尤其是大豆,美西方通過轉基因技術所培育出的大豆,無論品質還是產量上都要遙遙領先於國內品牌。

大豆油如今是中國人最常食用的油類之一,榨油剩下來的豆粕,又是工業酒精釀酒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至於其他玉米,小麥等,他們的進口不僅可以增加國內糧食的豐富多樣性,同時還能滿足國內工業用糧的需要。

第二,種糧食十分消耗水和土地環境,以現有國內自然環境狀況來看,通過對外進口糧食的方式可以使國內環境資源得到保護。

更重要的是,國內爲了保護農民以及其他因素,國內生產糧食的成本其實是要高於進口的,這也就是中國人是在國際市場不具備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從戰略層面上來看,中國通過大量進口糧食,可以不斷的將國內的糧食轉化爲自身的糧食儲備。

就比如過去三年疫情,中央儲備糧制度可以說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換句話說,中國即便不從外界輸入糧食,也能夠完成自己的糧食內循環。

只不過從更長遠的層面來考慮,通過進口糧食來對國產糧食進行補充,顯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那既然進口糧食有這麼多的好處,爲什麼印度會選擇大量出口糧食?

難道說印度的糧食真的多到吃不完的程度嗎?

事實上恰恰相反。

印度糧食

同樣以2022年作爲時間節點,印度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3.1億噸,在規模上僅次於中國。

沒記錯的話,如今印度的人口數量是要高於中國的,以遠低於中國糧食產量的糧食規模,印度如何能夠在養活國民之餘用來出口呢?

事實上,印度雖然能夠產出3.1噸的糧,但並不能夠保證所有的糧食全部進到肚子裡。

咱們印度“三哥”一直是個神奇的國家,整個國家崇尚高精尖而忽視基礎設施建造,由此導致了這個國家的基礎奇差。

事實上這個神奇的國家由於基礎運輸條件很差,導致艱難生產出來的糧食超過1.5億噸,都在儲存和運輸當中被浪費損壞。

一邊使人口增加,另一邊是糧食產量,這似乎預示了印度每年都在有相當大規模的人口處在飢餓當中。

從這裡也能夠看出印度長期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通過大量剝削貧困人口,來試一下國家資源的原始積累。

印度政府正是清楚自己的基礎建設有多差,於是才無奈爲之的選擇了糧食出口這一政策。

相比較起讓大量的糧食爛在運輸過程中,倒不如及時出口,起碼還能挽回一定的損失。保證國內糧食生產者的利益。

另外印度的糧食出口基本可以做到專款專用。

以糧食出口所取得的收入和外匯促進國內的糧食和經濟發展,由此來提升自己國內糧食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換句話說,印度的糧食生產正在處於一個優勢循環的過程中,

而從基本面上來看,印度能夠以遠低於中國糧食產量的規模出口糧食,這必然說明其國內糧食消耗略有盈餘,除了剝削因素的存在,更多則是印度現有社會結構的因素。

中國和印度處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也並不在同一個層次。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以糧食爲基礎生產的各種工業產品是不可缺少的,涵蓋到醫藥生物甚至是建築的方面。

而這些顯然不是現階段印度所能夠達到的高度,即便國內有需求,需求量也不會很大。

所以工業用糧需求不高,才造就了這個糧食盈餘的缺口。

而且印度國內又十分潮溼,儲藏艱難,印度國內氣候一年多熟,選擇對外出口竟是最優解決方式。

其他因素

不過,不管政府各界對印度的國情吹的如何天花亂墜,印度中層和上層對於印度底層壓迫卻是血淋淋的。

印度之所以對於糧食需求不高,本質上還是社會因素導致的,要知道相比較其中國,印度的人口結構更加健康,年輕人數量也更多,按道理講對於糧食的需求才更旺盛。

印度的年輕人並不是不想吃飯,而是他們沒有那個條件,印度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了一些地主手中,廣大印度農民依舊是佃農。

這一幕和舊時代的中國很相似,依舊處於長期吃不飽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印度的條件並不像中國那般容易打破。

中國廣大基層農民造就如同洪流一般的農民工隊伍,雖然生活條件艱難,但也的確增加了收入。

但是印度地區的工業極不發達,以及現有的工業規模,並無法提供廣闊的就業崗位,現如今印度的教育上界存在難題。

也就是說,即便印度人想要出去工作,也沒有工作崗位,能招工的都存在一定的學歷和知識認知限制,而印度廣大貧窮地區的農村人,是沒有條件去學習的。

微薄的收入本就導致他們長期營養不良,工作之餘他們沒有時間,沒有錢,也沒有精力再去學習。

一代又一代的爲地主做苦力,是唯一也是最輕鬆的工作方式。

從眼下來看,印度農耕的產能潛力並沒有被完全釋放,固然印度進行間不斷通過出口糧食來反哺農業,進行農業補貼,但是依舊沒有達到中國的等級。

而印度的可供種植面積是要多於中國的。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地區都是山脈連接,不同的地形將本就狹小的耕地破碎成了更加細小的耕地;。

因此中國雖然擁有遠大於印度的國土面積,實際耕地面積只有1.282億公頃。

印度反倒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整體耕地面積超過1.6億公頃。

印度的地勢相對於中國更加靠南,這裡無論是陽光溫度還是降水量,都要遠優於國內。

由此在印度只要用心工作,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多熟,這意味着印度還有很大的產糧潛能沒有挖掘出來。

眼下印度的問題在於,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而這也是近年來印度主要着力於解決的難題之一。

說到這裡,印度之所以大力出口糧食,還有一個無法忽略的因素。

那就是印度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比起中國要更加優越。

印度在過去近100年時間裡左右逢源,是唯一一個同時被東西方接納的國家,由此該國家對於糧食安全的需求沒有中國那般迫切。

這或許是印度敢放心大膽的出口糧食,不擔心手中飯碗的根本原因。

結語

中國和印度都是在世界上相當的國家,在世界日常事務中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兩個國家是人口大國產糧大國,在糧食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兩國在國情和戰略上的根本不同。

中國進口糧食是爲了增加糧食儲備,豐富市場以及提高應急能力,印度出口糧食則是減少損失,增加收入,都是從最趨利避害的角度來面對糧食問題。

面對糧食,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安全問題,但是在這個層次的基礎上,如果出現了政策的不一致;

那麼絕對是國家戰略和政策上的差別所導致的,並不存在什麼聰明與笨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