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 耄耋之年再跨“雙碳”領域,人生訴求就是服從國家需要

他是“跨界科學家”

爲我國氫彈研究和激光發展

都立下汗馬功勞

他淡泊名利

將自己的畢生心血都

奉獻給了國家的科研項目

他就是

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杜祥琬

1959年

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積極推動下

杜祥琬等30名優秀中國學生

到前蘇聯留學

他進入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

讀理論核物理專業

畢業之際

適逢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5年年初

他被分配到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工作

參與氫彈的研製

經過杜祥琬與同事們

夜以繼日的奮鬥

1967年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短短32個月

我國完成從原子彈爆炸成功

到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的壯舉

1986年3月

國務院批准“863”計劃

杜祥琬被委任爲

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在上世紀80年代

我國對激光這個全新的領域瞭解不多

國外對激光的應用研究也屢屢失敗

但杜祥琬和同事們找準薄弱環節

一步步攻堅克難

數十年後

激光製造已成爲

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進入醫療等民生領域爲老百姓造福

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杜祥琬

把目光再次投入到了“雙碳”領域

他認爲,“雙碳”將引領我國實施低碳轉型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構建安全、高效、經濟、

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

這需要依靠技術創新補齊短板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是長達幾十年的科技轉型過程

政策性很強,要保持積極而穩妥的態度

防止“一刀切”和“走老路”兩種傾向

從氫彈領域跨行業到強激光領域

再到“雙碳”領域

杜祥琬坦言

這是時代爲自己做出的選擇

把個人價值和國家社會的需求融爲一體

這是以杜祥琬爲代表的

老一輩科研人的價值觀念

在最前沿領域“跨界”的背後

是一顆無條件服從國家安排的心

杜祥琬生活軌跡的每一次改變

幾乎都和國家高科技發展的需求

密切相關

他用畢生踐行着自己的理想

那就是爲祖國科學奉獻一生

正如他的詩中所寫:

人生腳步堅實走

衆友齊心同奮鬥

艱難磨礪開新路

並非閒白少年頭

少年頭

後生可贊

再織錦繡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家、北京科協

「END」

微信公衆號/科普熊貓

抖音號/科普熊貓

新浪微博/@成都科協

今日頭條/成都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