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不再是口號!放下執念,打造「想住一輩子」的家

廣告中的房間整潔又明亮,但現實生活中的「家」往往不是這個樣子,尤其是堆了滿滿東西的老屋,甚至阻礙了長輩在家安全通行的路,相當危險,身爲子女要如何幫忙整理?韓國「整理女王」李智英分享工作經驗,結合實際案例故事,重整「家」的清爽環境不是夢!

無意識「囤積」終將氾濫成災,別讓「捨不得丟東西」毀了家

長輩住的地方,多半雜物真的很多,有的甚至塞滿所有空間,感覺整個房子都要垮了。我想不僅是我,許多女兒在回孃家時可能都會說出這句話:「媽,那個可以丟了吧!」

不過我們也知道說歸說,真的要讓他們丟東西實在很難,一不小心往往還可能引發大戰。因爲長輩們成長在比較清苦的年代,所以他們一輩子都活在「惜物」的觀念裡,不習慣「把東西丟掉」。然而,值得探討的是,有些人並不是真正愛惜東西,而是透過收藏和囤積來尋求內心安定。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保存東西,也不懂得丟掉不需要的雜物,而這種病態正是「強迫性囤積症」。

找到「放下執念」的開關,才能讓長輩「丟掉不需要的雜物」

爲什麼老人家的房子會這樣堆滿雜物呢?

最常見的共通點就是「無法丟棄子女從小到大用過、充滿回憶的物品」,從衣服、鞋帽、樂器、玩具,到照片、書本、獎狀、獎牌等,全都原封不動的珍藏着。甚至在有了第三代之後,就連孫子孫女來訪時所畫的圖都要一張張貼在牆壁上,而這樣的家庭還不在少數。

整理前:堆滿雜物的房間,幾乎變成倉庫。 圖/臺灣廣廈 提供

事實上,就算是很會清理、很愛乾淨的人,家裡的東西也會不斷新增,所以如果沒有養成定期清理的習慣,就會越堆越多。而有些人在買了東西之後,還會捨不得拆封,就直接收進櫃子裡,日子一長,根本就忘了自己買過這樣東西。事實上,新東西就應該趁它還是新的時候使用最好,因爲一旦放久了,也就變成舊的了。

而在住家空間當中,最容易囤積大量不必要物件的地方就是「廚房」了,因爲在操持家務的過程中,往往會覺得「這個以後應該會用到」,所以就越堆越多。儘管一個小家庭無法只憑兩個鍋子、三根湯匙度日,但也用不着十幾個鍋子吧?所以,究竟該怎麼說服已經有「囤積癖」的父母丟東西呢?

整理前:長年使用的廚房最容易堆積大量雜物,所以必須先把東西全都拿出來、並將同類物品集中在一處,確認那些要留。 圖/臺灣廣廈 提供

整理後:乾淨整潔的廚房,使用便利又安心。 圖/臺灣廣廈 提供

我建議,可以從減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物件開始做起。

舉例來說,如果家裡只有兩個人,卻有三十根湯匙,那就先丟十根,留下二十根,這樣就容易多了。因爲一味勸他們大量丟掉,只會引起反感。甚至在被強迫丟棄之後,還會買回更多來彌補,這樣反而糟糕。

所以,不妨具體這樣試試:先把同類的東西全都找出來、集中放在一起,讓父母親眼確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果斷清理法第一步「瞭解所擁有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件奇特的事,那就是老人家很擅長「把東西藏在空間細縫裡」。

當把這些東西都拿出來攤在眼前之後,父母往往也會覺得很驚訝,甚至意識到「我真的很會囤積呀!」進而減少「不肯丟東西」的執念。

整理後:把不需要的雜物清理掉,房間整齊清爽。 圖/臺灣廣廈 提供

相反的,假如沒有事先取得共識就通通拿去丟掉,那麼,他們的失落感和難受的心情可能超乎想像。

在我幫這類「老人住家」重新規劃並整理空間之後,經常收到客戶的反饋意見,告訴我他們的父母后來也主動丟了很多東西。而每每接到這樣的消息,都讓我覺得很欣慰,同時感受到那些老人家終於釋放了自己經年累月對於那些東西的執着。

《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 圖/臺灣廣廈 提供

本文摘自《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臺灣廣廈2021/11/04 出版

6大類斷舍離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