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動物園!看「五毒特展」破解刻板印象

端午節到來,許多家庭仍保有有掛艾草菖浦柳枝驅蟲,或戴香包避邪的習俗,但是民間所謂的「五毒」,聽來或許就令人想要保持距離,但其實牠們都是維持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成員臺北市立動物園6月3日到30日,循例在兩棲爬蟲動物館推出「五毒特展」,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肩負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卻總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五毒動物。

依據祖先經驗,端午節之後纔可以收冬衣,因爲在二十四節氣中,端午節記載的是「芒種」。「芒種」是典型的夏季預告,表示天氣要開始炎熱了,這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榖上會長細芒,因此將這個節氣稱爲「芒種」。6月1日立刻驗證了祖先的智慧,中午攝氏38.3度氣溫,再度創下今年全臺高溫紀錄

古人認爲到了農曆5月,天氣開始變熱,又有梅雨形成瘴癘之氣,此時毒蛇蜈蚣蠍子等有毒動物相當活躍,因此必須採取一些方式來避毒與驅毒。但其實對民間所謂的五毒動物而言,這個季節昆蟲、小型囓齒類食餌動物數量較多,五毒動物經過演化的淬鍊,也會恰如其分地選擇在食物充足的季節,加緊活動並繁衍後代。

這次「五毒特展」展出的動物包括黑眶蟾蜍、少棘蜈蚣、龜殼花帝王蠍、墨西哥膝頭鳥蛛和常被誤認爲有毒的大壁虎,這些動物在食物鏈中屬於中上層的消費者。除了龜殼花以老鼠食外,其他都以昆蟲爲主食,不但可以抑制昆蟲、老鼠數量,還可以減少農作物災害損失,協助消滅病媒蚊,有維持環境平衡的功能,對生態環境有益處。而且對人類來說,蚊蟲白蟻、老鼠帶來疫病蛀蝕木製房舍,對人類的危害,遠比五毒動物影響還更巨大。

動物園除了展出五毒動物之外,6月12日的11時和15時30分,保育員將帶着五毒動物現身史奈克教室,介紹端午與五毒的相關生物知識,歡迎大家前來參加保育員生動活潑的Keepers talk,一起翻轉對五毒動物的刻板印象;綠手指教室每週二、三、四及週日9:30-11:30,歡迎大家一起來包動物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