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國富基金總經理徐荔蓉:如何向外資講好中國故事?|公募基金國際業務高質量行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二十年櫛風沐雨,中國資本市場“引進來”與“走出去”政策措施並舉、成效顯著。自2002年我國QFII制度正式出爐以來,QFII機構的不斷入場,已成爲外資對中國資產關注度與日俱增的最生動寫照。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末,全市場QFII機構已達到832家,其中年內新增29家。自外向內,一批海外機構仍在加速中國市場佈局;自內而外,國內本土管理人的業務“出海”步伐也不斷催快。對QFII投顧業務的深耕,正成爲許多機構構築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徑的選擇。

如今,中國本土公募基金公司不僅擔任海外資金所信任的管理人,更成爲了引領其走近中國、認知中國的“前哨站”。爲了消弭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陌生、誤解亦或偏見,一批公募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便利度、上市公司多樣性、增長潛力等方面,已面向海外投資者進行了長期、大量的投教工作。

不同類別的海外資金,眼下對中國資產的偏好與信心何如?又有哪些方式能夠幫助基金管理人更好地向其講述中國故事?近日,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總經理徐荔蓉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分享了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在開展國際業務、向海外客戶繪就中國投資藍圖方面的諸多思考。

自2012年首次爲某中東主權基金提供投資服務以來,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一直大力發展國際業務,尋找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資產。當前,公司服務類型跨越 A 股、人民幣債券等不同領域,服務客戶來自中東、歐洲、非洲、東南亞、中國香港等。

“海外長錢”未來5年或持續流入

當我們在談論“海外資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儘管面對國外投資者,國內常常會以“海外資金”或“海外長錢”的表述一概而論,但徐荔蓉告訴記者,參與中國市場投資的海外客戶,其構成實則相對更爲複雜,並大體可分做四類。

第一類海外投資者,往往以大型主權基金、央行資金又或是大規模年金爲主。國內常說的“海外長錢”,通常情況下也多在指代這一類別。

在徐荔蓉看來,此類海外資金的最大特點,在於資產配置的長遠性。儘管資產配置觀點的形成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一旦決策落定,其投資的時間維度基本上以5年爲期,部分甚至達到10年以上,且不會因爲短期風險事件發生轉移,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長錢”和“耐心資本”。

第二類常見投資者則是海外的公募基金,其中涉及到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又主要包含新興市場基金、區域性和全球配置基金等。與主權基金不同,公募基金對特定市場的流入和流出主要爲投資導向,其調倉行爲也更多受到基金經理、公募機構及所在國家的個體風格制約。

“例如美股市場強大的時候,全球基金爲了跑贏同業必然要做出調整,因此整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頭寸比較低。”徐荔蓉稱,“但這一類資金的增持或減持,與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看多看空,實際上關聯度是比較弱的,我們無需去過度解讀。”

此外,中國市場中的海外參與者,還包含對衝基金以及其他海外投資者。由於對衝基金的高度靈活性和利潤導向性,其交易行爲往往較爲短期,波動劇烈,信息差較小。其他海外投資者則主要爲小規模退休金、家族辦公室以及國外大型銀行,如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其各具特色的資金屬性又帶來各異的配置需求。

站在眼下時點,徐荔蓉預計,主權基金等“大型長錢”,未來5年將呈現勻速甚至階段性加速的單邊流入趨勢,併成爲一段時期投向中國的、海外資金增量的根基。從地域角度來看,以中東爲首的亞非地區會是此類“大錢”的核心來源。歐洲等國家對投資中國尚存在地緣政治上的顧慮,但對於中國經濟方面的機遇,也已整體呈現出認同情緒。

國外公募基金則更像是“潛在的蓄水池”。囿於考覈壓力,股價上漲是吸引此類基金的“硬道理”,其具體的流入時點仍需因基金背後的管理人風格而定。但拉長時間維度來看,中國市場經濟表現的不斷上行也或將“築巢引鳳”,對這類資金產生的吸引力有所提升。

此外,對衝基金過高的交易頻率,則使其往往遊離在長線投資者之外。同時據徐荔蓉觀察,大部分家族辦公室資金對中國的佈局,目前仍處於從0到1、從無到有的階段,不過隨着這類資產對非美元資產需求的不斷增長,未來幾年或將對中國呈現出流入態勢。

讓外資與真實的中國更近一步

國外投資者能否充分習得中國本土思維,在充分理解中國政經關係的變遷與演進基礎上去做投資?即便在中國公募管理人的幫助下,答案恐怕也是“並非易事”。

但認知觀念的不同,並不一定就會成爲海外投資者投向中國市場的阻礙。事實上,一路以來與海外客戶的交流讓徐荔蓉意識到,基金經理無需讓自己或客戶去成爲中國的“宏觀經濟學家”。

“我們最終讓海外客戶看到的所有東西,還是要回歸客觀的數字,迴歸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具體感知。”他向記者指出。

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優勢,徐荔蓉和國外投資者講述的核心往往很簡單:一是客觀數據顯示A股眼下正處於超跌狀態,具有投資價值;二是中國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之間遠超印度、日本等市場的低相關性,可以爲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風險分散機會;三是隨人民幣資產正日益成爲儲備貨幣和交易貨幣的一部分,外資應適時提升對中國資產配置的考量。

而在溝通策略上,用一定技巧“講好中國故事”,也可以讓海外投資者與真實的中國更近一步。

“面對海外投資者首先要坦誠,其次要有一定的換位思考能力。”徐荔蓉告訴記者,“有的客戶的問題聽上去可能比較有進攻性,但站在對方所處的視角下,這一問題的提出可能也是很自然的。我們要理解問題產生的本質,而不要產生對抗心態。”

與此同時,比起力圖扭轉投資者的認知框架,從更爲普遍的常識角度出發,通過橫向、縱向的類比,讓海外投資者自發形成的判斷,也往往在說服力和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效果上更爲顯著。

針對外資具體的一些關注點,徐荔蓉始終認爲,一些“自下而上”的例子能更容易幫助他們瞭解中國。“例如民營經濟往往是海外投資者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就常常和他們舉一個例子,在我們投資組合中的許多上市公司,即使在疫情的時候也堅持在國外建設工廠、拓展市場,而這就是中國的企業家精神,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他表示。

在溝通形式上,徐荔蓉還會強調“現場”的重要性,一方面會經常親自帶隊進行海外實地路演,另一方面也常邀請海外投資者來中國,與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團隊一併實地調研、工作。從實際效果來看,許多投資人在到訪中國後,對中國市場的態度都出現了很大的改善。

“兩三個月前,一位歐洲家族辦公室的客戶剛剛來到中國。他本來對中國的經濟較爲悲觀,但在北上廣等城市走訪了一圈後,表示自己對中國市場的看法有了很大轉變,未來會考慮增配。”他舉例道。

展望後市,徐荔蓉表示,今年中國市場的主要趨勢或將是“均值迴歸”,即過度悲觀的情緒正在得到糾正。而這一趨勢能否持續,取決於經濟基本面能否企穩,並使企業出現盈利上行。

從板塊配置來看,徐荔蓉則相信“超跌反彈”的規律性。他預計無論是傳統消費、新能源、金融、TMT還是週期類行業,都有可能表現不俗。而長遠來看,根據行業基本面的變化,消費、汽車和週期類行業則或更具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