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的代價太沉重 立陶宛2022年對大陸出口重摔78%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稱,爲穩定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應比照國際慣例改用「臺北」。(美聯社)

準總統賴清德即將就任前傳出,立陶宛正爭取連任的總統瑙塞達聲稱,爲穩定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應比照國際慣例改用「臺北」。從經濟角度來看,或許不難理解瑙塞達這項表態。在立陶宛於2021年轉向支持臺灣後,立陶宛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就連續兩年衰退,2022年更大跌78.3%,對立陶宛經濟帶來不小的衝擊。

彭博指出,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立陶宛本月中將進行總統大選,7日開始提前投票。瑙塞達日前接受當地通訊社LRT(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訪問時稱,雖然立陶宛「原則上」歡迎臺灣設立這樣的貿易性質代表處,但爲讓對中國大陸關係穩定,他認爲臺灣代表處應比照國際慣例改名,在名稱上改用「臺北」,而非臺灣。

瑙塞達稱,此項調整可作爲立陶宛欲與中國大陸實現正常外交關係的訊號,但他補充說所有流程都必須與各方溝通,「並得到臺灣與中國的同意」。

事實上,瑙塞達過去就敦促立陶宛政府「更正」我駐處名稱。早在2022年1月,他也曾稱立陶宛外交部允許臺灣以「臺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

大陸與立陶宛自1991年建交後,雙邊關係基本一直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2021年3月立陶宛同意臺灣開設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後,雙邊關係才急轉直下。

北京於同年8月召回駐立大使,而立方則應要求於9月召回駐北京大使,兩國外交事務由臨時代辦署理。2021年11月因我駐立陶宛代表處以「臺灣」爲名揭牌成立,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至今。

在立陶宛與中國大陸關係惡化前,根據大陸商務部的資料,立陶宛曾是中國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則是立陶宛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農業是兩國合作的最重要領域之一。

尤其自2017年起,兩國先後簽署立陶宛向大陸出口凍牛肉、青貯飼料、水產品及小麥等農產品的議定書後,雙邊關係開始進入「黃金時期」。2015年至2019年,兩國貿易額從13.51億美元增至21.35億美元,五年增幅達82%。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的數據,按人民幣計價,2020年立陶宛對大陸出口仍成長11.9%。但兩國交惡後,在北京採取諸多限制措施下,2021年立陶宛對大陸出口衰退16.8%,2022年更大跌78.3%。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立陶宛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又大幅成長56.1%。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去年11月曾表示,北京已結束對立的貿易抵制措施。

但北京對此卻顯得相對低調。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當時僅迴應稱,「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行事,也將根據相關的規則處理問題」。他並再次敦促立陶宛「糾正錯誤,回到一箇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

去年11月30日,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在回答相關提問時也表示,立陶宛在涉臺問題上的錯誤行徑,嚴重影響了中立兩國企業開展互利合作的信心。束玨婷當時公開呼籲立陶宛,「及早糾正錯誤」,爲兩國經貿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立陶宛對大陸的出口暴增98.5%。由此或許不難理解,何以立陶宛現在會要求我代表處更名。

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2021年11月18日掛牌成立。(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