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全馬想破四,步頻很重要
2021年上半年,都江堰雙遺馬拉松,男男女女一大幫跑友,除了一位在30公里處受傷後走完的跑友,我的成績最差。論年齡,我算中等;論跑齡,我比多數人都長;論體重,只是微胖(比標準體重多五六斤),爲什麼全馬停留在430、竟然跑不進四小時呢?對比跑友們展現的跑步數據,我發現最大的差距是步頻:除了我在165步/分鐘之外,其他人都在180步左右。每分鐘多跑15步,哪怕步幅只有1米,1分鐘就多出15米!於是,開始認真研究如何提高步頻、體會提高步頻的好處。第一步,儘量縮短步幅,把步幅控制在一米以內。從5月底開始,我不再在乎跑步速度,刻意提升步頻,很快,步頻穩定在175左右。然後,然後就停滯不前了。於是,多方諮詢,開始下一步。第二步,調整跑姿,讓自己“立”起來,學習送髖。一開始,總是腰部發脹,後背很有些緊張感;而且,既要挺胸收腹,還要儘可能地把小腹往前送,挺不適應。又是相當長一段時間,步頻來到了180上方。第三步,控制呼吸,讓呼吸和步伐變得一致起來。以前的呼吸有點亂,兩步一呼一步一吸、三步一呼兩步一吸、一步一呼一步一吸都有,很隨意;現在,可意做到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慢慢培養節奏感。第四步,長距離慢跑,積累跑量,養成習慣。雙遺馬拉松之前,我每次跑6到8公里,配速很隨意,一週三五次;現在,每次至少十公里,配速6分鐘左右,小步幅、快步頻,每週總跑量不低於50公里。第五步,步頻穩定在180左右之後,開始“二八跑”,也就是每次前面的8到10公里慢跑,最後兩公里左右快跑。半年過去了,爲了備戰下一次全馬比賽,我做了幾次測試:10公里全速跑居然來到了48分鐘,步頻191;30公里拉練,平均配速達到525,最後5公里都在510以內。
今年各地線下馬拉松幾乎都跑不成了,跑友們改跑線上賽。12月8日,我和幾位跑友爲了上傳線上賽軌跡,約跑本年度最後一個半馬。邊跑步邊聊天,沒想到,半馬成績不到110分鐘。
(圖:12月8日半馬成績來到110分鐘,但步頻偏慢)
查看了一下跑步成績換算表:全馬破四,巡航速度爲540,半馬需要達到1小時53分,10公里在51分以內。看來,下次全馬比賽,破四不是大問題。據專家說,像我這樣的普通跑者、純粹的跑步愛好者,或者說配速在330以內的跑者,提高步頻是提高配速的關鍵。這話我信了。同時,我也相信,按照同樣的配速,步頻越快,身體的上下起伏越小,越能降低向上的分力,對髖膝踝的壓力越小,受傷的概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