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滯洪池 打造高雄生態韌性城市

典寶溪劉厝滯洪池。(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高雄市自從94年啓用全國首座生態滯洪池後,歷年來累積相當多的實務操作經驗、結合民衆意見加以歸納創新,並應用於陸續建設完成的滯洪池。如今,高雄市從北到南共擁有25座滯洪池,截至113年底總滯洪量達498萬噸。目前三民區正義公園滯洪池施工中,預計明年初可完工落成本市第26座滯洪池。

以落實治水、親水、活水爲理念,滯洪池內種植大量草皮,並於適當堤頂處種植喬木,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空污狀況。尤其在岡山區典寶溪劉厝滯洪池及白米滯洪池已吸引許多水鳥,包括二級保育鳥類「水雉」到訪棲息。

滯洪池工程 就地取材

柴山滯洪公園:南鼓山一帶位於愛河流域沿岸,因地勢低窪與下游受愛河水位頂託影響,致使市區雨水下水道沿線低地涌水造成淹水。102年中旬臺泥公司同意提供用地後,推動柴山公園滯洪池工程,施工就地取材使用「咕咾石」,且將「牛稠子」古文化遺址保留,落實在地文化保存。

寶業生態滯洪池:三民區澄清義華路口之雨水箱涵因無法容納上游之排水,致每逢大雨經常造成周邊地區因雨水宣泄不及而積水,經評估規畫後設置寶業裡滯洪池,經歷多次颱風豪雨考驗,大幅改善積淹水情形。

柴山滯洪公園。(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草潭埤滯洪池:愛河上游起源於仁武區八卦寮草潭埤,由於仁武區是未來高雄發展的中心,考量周邊土地發展及人口快速增加,市府跨局處通力合作推動重劃與治水工作,順利完成愛河整治最後一哩路,112年汛期期間即發揮滯洪功能,成效顯著,也讓市民有感。

另爲配合發展綠能政策,本市部分滯洪池如:前峰子、永安、五甲尾、鳳山圳央A於水域空間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目前發電容量達20.3百萬瓦,年均回饋金共計2425萬元,不但汛期間提供滯洪功能外,平時也爲發展綠能貢獻一份心力。

因地制宜 多元治水

有鑑於113年凱米及山陀兒颱風的極端降雨,造成高雄市部分區域因地勢低漥或排水問題產生淹水情形,故水利局持續推動燕巢區角宿滯洪池、大社區溫鼓埤滯洪池、鳳山區八德滯洪池、鳥松區十九灣滯洪池等多座滯洪池,屆時可爲高市增加約200萬噸滯洪量。

建構高雄成爲韌性城市是一個長遠目標,除了防災也要減災,得做整體評估;積淹水不再是道路排水設施的單一問題,需綜合評估都市未來的發展,研擬因地制宜的多元治水策略。期望透過市府與中央攜手合作及公私協力,持續打造高雄市邁向一個生態韌性的宜居城市。(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廣告)

寶業生態滯洪池兼具溜滑梯,可供孩童玩樂。(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