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傢俬募機構掀起自購產品潮 挽回出資人信心成效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面對A股極端行情所帶來的產品淨值大幅下滑,越來越多私募機構重啓自有資金申購旗下產品,力爭能挽回出資人的信心。
3月1日,百億私募機構——進化論資產發佈自購產品公告表示,公司將於近期產品開放日使用1500萬元自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基金產品。1月下旬,進化論資產已自購了2500萬元旗下產品。
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1月下旬以來,已有5傢俬募機構決定自購旗下產品,合計自購資金超過3.4億元,其中海南希瓦、進化論資產、幻方量化均爲百億私募機構,自購金額分別是約1300萬、4000萬與2.5億元。此外,上海卓勝私募與久陽潤泉則分別自購2500萬元與約1240萬元旗下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A股市場遭遇極端行情導致私募產品淨值大幅回撤之際,私募基金自購旗下產品一直是提振出資人信心的重要舉措,其好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私募基金自身利益與出資人利益進一步綁定,由此增強出資人的持有信心,二是凸顯私募機構對未來A股市場回升的良好預期,讓出資人感受到產品很快收復淨值失地的憧憬。
進化論資產表示,隨着此前困擾市場的諸多風險因素(比如雪球敲入、量化DMA、融資融券等槓桿風險)相繼釋放,市場出清相對充分。2024年年中可能是一個長週期的轉折點。此外,參考過去數輪的牛熊週期規律,隨着A股經歷約3年的調整走勢,未來A股走勢大概率不會太差;加之資本市場監管新規(例如約束再融資、鼓勵分紅等)陸續出臺,社會資本回報率有望提升,市場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也有私募基金人士直言,私募機構光靠自購旗下產品是不夠的。要徹底提振出資人的信心,私募基金還需及時優化自身投資策略,儘快收復淨值失地。
記者獲悉,爲了緩解私募產品淨值波動幅度與獲取更穩健的投資回報,越來越多量化策略與主觀策略私募基金正加大風險對衝與低風險套利策略在整個投資組合的應用,包括可轉債套利、ETF套利、期現套利、另類套利等,都被他們迅速應用在當前的A股交易策略裡。
“比如ETF套利等低風險套利策略年化回報率能達到約5%,但機構需要付出較多精力。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我們必須多幹苦活累活,先確保投資者能看到穩健回報。”一位量化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指出。
黑翼資產創始人、CEO陳澤浩在第十八屆私募基金年會期間向記者表示,面對近期量化超額出現顯著回撤,私募基金需迅速調整策略修復超額收益。
在他看來,就以往市場經驗而言,通常情況下,在A股市場調整結束後,超額收益修復是大概率事件。但隨着量化投資規模增速放緩,私募基金需密切關注量化策略的迭代趨勢。
陳澤浩指出,當前量化策略的迭代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繼續提高超額穩定性;二是繼續不斷完善因子儲備;三是不斷加強對整個風格暴露的控制。
銳耐基金創始人張家森直言,隨着量化交易日益擁擠,衆多量化套利機會轉瞬即逝,如何在市場機會出來前抓住它,考驗量化私募基金的綜合能力。這需要量化私募基金的策略不斷領先市場,並擁有良好的基礎建設。
記者多方瞭解到,隨着近期A股企穩回升令衆多私募基金產品業績回升,如今越來越多量化私募機構又開始考慮發行兼顧淨值低波動性與低風險穩健回報的新產品,包括一些底層爲固收類資產,掛鉤A股看漲期權等衍生品的多策略私募產品,以迎合衆多高淨值投資者對財富先保值後增值的迫切需求。
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在第十八屆私募基金年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去年量化多頭策略取得顯著超額收益後,今年以來量化基金遭遇較大的超額回撤。這對量化私募機構而言將是一次重要的考驗,因爲越來越多高淨值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將重新審視私募機構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針對衍生品投資,私募行業需進一步加強風險揭示與投資者教育。
在李春瑜看來,近年不少私募機構管理人與券商推出衆多創新型的結構化產品,涉及場外期權等衍生品策略。但在今年1份市場下跌過程,不少類衍生品策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淨值回撤。因此,衍生品投資需加強特殊的風險揭示與適當的投資者教育,才能助力私募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獲悉,截至去年底,國內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爲8649家,儘管相比去年初有所減少,但證券類私募基金產品數量達到97258只,管理規模從去年初的5.56萬億元增長到去年底的5.72萬億元,表明在經歷去年市場波動後,私募行業資管規模仍保持增長。
李春瑜認爲,去年2023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修訂後的《私募投資備案辦法》,國務院出臺《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這些政策均有助於促進私募投資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私募機構除了自購產品與優化投資策略,還需進一步提升自身運營能力與科學透明的風控管理制度,包括在交易與風控之間建立防火牆、杜絕基金經理一言堂式的投資決策、增強風控部門對止損平倉的干預力度等,才能在極端行情下確保淨值實現相對平穩的波動,真正贏得衆多出資人的青睞。”多位私募基金業內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