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蔡英文的影視國家隊 拯救影視產業的強心針

【文/馬斌】總

統蔡英文今年2 月7 日出席「臺灣電視劇產業新春餐會」時,明確提出將會支持國發基金專案匡列新臺幣60億元,以帶動金控銀行、保險與創投業也投資至少60億元,共投入新臺幣120億元的資金,投資臺灣本土影視產業。文化部長鄭麗君也表示,文化部將要成立「影視投融資專案協力辦公室」,同時也正在研議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影視投資循環性基金,整合民間企業資源投資影視產業,並希望結合相關部會、公廣集團、駐外使館及外貿單位的資源,組成「影視國家隊」,進軍國際。

在這場餐會中,最有趣的就是席間還邀請了多名金控、創投大老闆出席,這當中不乏之前已經投資過影視作品,有過「不錯」經驗與成果的老闆:兆豐金控現任董事長張兆順,他在擔任第一金控董事長時,就曾攜手臺企銀,對電影海角七號》融資,導演魏德聖的最新作品《52Hz,I love you》,與之前擔任製作人的《KANO》,也都有玉山銀行的贊助。張兆順表示,臺灣金融業的錢放不出去、投資者找不到標的物,但影視產業卻也找不到資金,代表中間環節出了問題。現在政府出面扮演媒合角色,相信會對影視產業發展帶來幫助。

媒合企業融資早有先例溝通不完善難有進展

其實早在馬政府之前,甚至在還沒有文化部,仍是「新聞局主掌影視相關業務時,政府就已不斷提出過各種「振興影視」方案:如最早從1989年開始實施到現在的「電影輔導金」;也是上個世紀的提案「亞洲媒體中心」;陳水扁政府的「電影政策檢討委員會」;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所成立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及融資服務辦公室」等等。臺灣影視產業所面臨的資金問題與挑戰,政府不是不知道,但是除了偶有成功媒合的佳作,如電影《海角七號》《風中家族》、電視劇《一把青》等等之外,民間業者投融資影視產業的情況,卻一直無法形成常態,不但在制度與稅收上缺少了一定的法規或補助,也難以吸引大量與持續的投資,十幾年來一直未見改善。

其實與許多私人企業或國營事業投資案,每每動輒數百上千億相比,投資一部影視作品,甚至整個影視產業的產值,相對之下是小的。但若光從金錢投資的角度看這產業,那就忽略這個產業的文化與創意特性,以及其作品能持續在媒體曝光所產生的影響力等;這些特質都與一般商業行爲不同,傳產或大型企業要投資文創事業,必須要先研究瞭解。

影視產業不同於傳產投資方要多瞭解

簡單點說,甚至擴大來說,影視、文化產業比起一般傳統產業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在利益上回收得「慢」,而且越慢可能越有價值,越能細水長流。這與一般企業一個蘿蔔一個坑,直接以數字與產量來計算,套上公式就能大概知道回收成本與利潤是不同的;日本索尼企業(Sony)在1989年購併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時,就曾傳出一則軼事:當索尼的高層主管要求哥倫比亞主管,報告電影公司的營收狀況時,主管們表示一年的拍片量有多少,這些電影當中大概有6成可以回本,而這當中真正賺大錢的電影又大概只有一半,整間公司主要利潤就是靠這3成影片的收入。索尼主管們聽了之後不敢置信地問:「電影就是公司的產品,爲何無法讓每個產品(電影)都賺呢?」

最近大陸導演張藝謀的電影《長城》在美國票房不佳,則是再次證實,影視作品是沒有公式的,砸大錢並不保證就有相對回收,這當中關係著作品的製作與創意、行銷運作、通路安排等等,甚至對不同地區市場,還要了解當地文化,有不同的營運經銷計劃(譬如《長城》在美國的上映日期便該多加斟酌),每一項都需要操作者的長年經驗與專業規劃。影視作品首映後的接續操作,甚至更重要—多方、多項目與長時間的慢慢回收,才能延續作品的價值。

許多電影製片或導演,在向金融機構或大企業尋求資金時,經常因這些操作方式無法取得投資方理解,造成彼此無法完全信任,進而造成大財團對影視產業投資,就是將錢「丟到水裡」的印象,頂多是換得公司「願意支持本土作品」的好形象罷了。

臺灣影視產業有潛力要更開放心胸迎接外資

其實無論圈內圈外人都會同意,臺灣影視作品素質不但不差,而且在華語界,甚至國際影壇上,經常都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但爲何這近幾年來,臺灣電影從《海角七號》復甦了本土片製作與票房之後,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達到高峰,之後卻開始滑落?

而電視劇從進入2000年後開始的偶像劇風潮,不斷有作品輸出到大陸與世界各地。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更創下一集超過200萬元新臺幣的版權費,甚至還將故事版權賣給南韓翻拍,但從此臺製外銷大陸的價量,卻也是持續下降。雖然這當中與大陸廣電總局的「限外令」有些關係,但反過來看,陸劇外銷臺灣的價格,能從《後宮甄嬛傳》的一集數十萬元新臺幣,暴增到5年後《羋月傳》的數百萬,陸劇在臺播出時數更是每年成長,更別提臺灣影視人才不斷外流的問題了。

就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影視作品叱吒東南亞,但到了80年代後期,卻由於各種因素,開始跌到谷底,進入近20年的低潮期,這些現象都已經證明,臺灣影視產業光靠臺灣本土市場,是不足以維持的。如今產業再度面臨危急存亡之秋,大陸市場的規模以及影視產業的操作方式,則是臺灣影視界必須掌握與瞭解的對象。

回到問題的根本,影視產業最源頭的問題還是資金來源,如今蔡政府與文化部終於正視這個問題,不再只是扮演散財童子,更願意出面扮演電影人與民間財團媒合的角色,是令人興奮且期待的發展。

事實上,金管會在2013年所成立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及融資服務辦公室」,就已經在做相關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對創意產業放款,且至今成效還不錯。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底止,全體公營銀行對文創產業的融資放款已達新臺幣4,852億元,不僅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35%,也大幅超前金管會原訂3年放款3,600億元的目標。

但是光靠公營銀行融資是不夠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最近已經不止一次地在媒體與公開場合表示,2017年,臺灣經濟發展成長的關鍵就在於民間投資,蔡政府與文化部若是希望臺灣影視產業復甦,更應朝開放與幫助民間資金挹注,尤其金管會與投審會,在審覈外資投資影視產業時,更應以開放、樂見其成的態度,幫助影視產業成長、成熟;就連棒球經典賽的國家隊,都需要受過國外訓練的旅外球員助陣,代表國家出擊了,何況是蔡政府口中的「影視國家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