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ver封面人物/蘇慧倫,感知生命的戲癮:「若是有創造性,可以燃燒熱情,就會有更大的熱忱,驅使我去探索未知的可能。」

2007年左右,淡出演藝圈的影歌視三棲一代玉女掌門人蘇慧倫,自2020年迴歸樂壇;今年則在時隔12年後,帶着全新戲劇作品 Netflix《誰是被害者:第2季》重返演員身份,挑戰法醫角色的詮釋,展現驚豔衆人演技的表演魂。

圖/美麗佳人

以歌手身份,出道逾30年,唱了數百首膾炙人口生命音樂絮曲的蘇慧倫,在2007年演完電影《流浪神狗人》,而於2008年以此片獲得羅馬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一直到2012年演出了《我和你》短暫復出大銀幕,之後便息影11年。時至去年2023纔再次迴歸演員身份,加入 Netflix 懸疑推理影集《誰是被害者:第2季》,飾演貫穿全劇要角的法醫薛欣寧,在劇中深入調查一連串死亡命案事件。

演藝歸來挑戰神秘角色

回想起接演《誰是被害者:第2季》的初衷,蘇慧倫除了被第一季的好口碑和專業製作團隊陣容所吸引之外,「主要還是因爲角色的關係,是一般人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刑偵辦案領域、法醫角色的工作和身分,都是非常具有神秘魅力的挑戰。」自覺在剛好的時間點和心境下,這部未曾接觸過的新鮮劇作情節,勾起了他想再次嘗試演戲的好奇心和作爲演員的慾望。

接着他爲了揣摩角色職人專業,特別向真正的法醫請益學習相關識能,做足了田調功課,「很有趣地是,一開始法醫大人就給了一系列驗屍照片,讓我在毫無預警忽然間看到,內心有被嚇一跳。但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工作日常,跟我的生活完全是兩個世界,是無法藉由我個人經歷投射在角色上。」爲了打造角色有層次性的真實,「我覺得最難的是要帶觀衆進入狀況,跟隨劇情抽絲剝繭,一同出隊加入辦案的行列,所以我也必須要在前置去真正看到一些比較真實的屍斑和遺體照片,並在解剖室分析,做好全然的心理準備,才能一起去感受戲裡各個案件的蛛絲馬跡與線索,感覺如同是角色和觀衆一起在進行的過程。」他說,實際拍攝時也因爲大多都是跟屍體和假體等等不會動的人在交流互動,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

「尤其是在驗屍現場,因爲劇組美術道具把假體都做得十分逼真,因而我都要先安撫好自己不能怕,還就此去看屍體替身的特殊化妝,讓自己在開拍時不會被面目全非的樣貌驚嚇到;以及在命案現場需剪開兇手佈置的縫線,以第一視角直擊某個器官消失,要取證物時手不能抖……這些種種都一定得要非常穩定自我狀態,才能很快進入法醫的角色。」這也使得平時不太看驚悚片的蘇慧倫坦言,「難忘的還有很多幕拍戲地點不是在廢墟就是荒山野嶺,再加上當時拍攝的天氣很熱、溫度很高,戲服不是很涼快的穿着,身體裡面都在冒汗,體驗到跟以往截然不同的過癮出演經驗。」從微小處展現了他細緻演技的表現。

感謝火花激盪支撐表演

形容這次劇集好比是共同創作的蘇慧倫解釋,「每場戲從一開始跟導演、編劇在開前置會議,到實際拍攝都給了很多自己可以解析與修正的表演空間,傳達了自我意見的演繹方式。」同時認爲演員間丟球也是成就戲劇重要因素的他,聊到與張孝全是繼20年前共演《心動列車》後再次合作,「差別很大啊!那時合拍偶像劇,他才19歲,時隔多年現在爲人夫、爲人父的孝全,變得穩重,但感覺還是偏害羞內向(笑~)」。

他憶及兩人印象最深的戲份,「我演的是一位極力追求命案真相不擇手段的法醫,和孝全扮演的案件關鍵重大嫌疑人方毅任聯手查案;在影集開端就幫助他藏起成爲嫌犯的證據,卻又一邊懷疑他,這種半信半疑、奇異矛盾的心境掙扎,真的多虧和他,以及李沐、王識賢、藤岡靛等等衆多這麼好的演員對戲,那種角色和角色之間在現場來回碰撞激盪出對的火花,感受到什麼都到位了的默契。真的會覺得哇!太棒了,而且會有種感恩的心,感謝有如此的交流來支撐我的表演。」

不過在嚴肅氛圍的拍攝之外,蘇慧倫分享了私底下與張孝全的互動則常是彼此說笑,「有一場跟孝全在驗屍的情節,試戲時,我們面對看起來滿恐怖的假體,他可能爲了讓我放鬆心情,而鬧了一下說起放飯時吃的雞腿便當,當下讓我產生有點不舒服的反胃畫面,時不時在片場顯露他調皮大男孩的一面,常令人好氣又好笑。」

適時放手讓孩子自由嘗試

關於《誰是被害者:第2季》影集核心圍繞着親情,蘇慧倫對此分享,劇中有一幕是具有亞斯柏格症的方毅任(張孝全 飾)和女兒江曉孟(李沐 飾)存在着父女間相處的隔閡困境,而詢問他所飾的薛欣寧總是把曉孟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是怎麼和孩子相處?「這讓我滿有感的理解是家庭就好比是一個小型社會,反映出很多人與人之間因爲不瞭解而產生的誤會;或者是某一方想要控制另一方,進而衍生出想要維護自由或是反擊的衝突發生。」這令他反思到很多人際關係,正因爲個性或者是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

對應到現實生活中,自己也是母親身份的他娓娓道來,「現今小孩從他們眼裡看到的世界,跟大人看到的不一定相同。因此,我其實常常在思考是否不應該用自己的角度,讓我的孩子跟我用一樣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因爲他們有自己的理解,以及在成長中可能會碰到的一些事情,不論好壞,事實上對他們來說都是種滋養。」他如此表述,「當然做父母的不可避免都會擔心,忍不住會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跟着爸媽的理想走,反而會有所束縛了孩子對自由的想像。或許適時給出空間,讓他們在安全範圍內自己去碰撞,這樣對他們長大以後去面對到一些複雜困境時,纔會磨練出解決的能力。」他直言,母愛是種天性,「身爲媽媽在理性和感性進退之間,對孩子教養的分寸界線拿捏,我也還在學習與感受,只能時時提醒自己適時放手的必要。」

至於劇裡以各種不同人物視角探問「家」的定義,對於在現階段將家庭擺在第一位重心的蘇慧倫而言,「每當在外面工作後回到家時,感受到家人間情感的聯繫,然後會知道在自己需要時,這些人是不會離開,他們都會在,並是能尋求幫助和給予支持,那就是家,是愛存在的地方。」

創造熱情好奇探索日常

透露常常會自我懷疑的蘇慧倫,有時候會對自己的表現檢查太多,「但在拍這部戲時,現場幾乎都沒有看回放,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因此影響後面演出。」然而,他卻因很多鏡頭都一次 OK,反而有了內心小劇場的焦慮擔憂,他笑說:「演員和歌手不能用同個角度去看待!畢竟當藝人這麼久了,現在很多工作對我來說,若是有創造性,可以燃燒熱情,就會有更大的熱忱,驅使我去探索未知的可能。」

眼前的他以一種不設限的超然態度侃侃而談,「以前在音樂、歌曲層面,往往會覺得必須要把我自己的某部分放進去,讓大家產生共鳴共感。而今慢慢有些改變,會覺得其實我也可以不用做自己,尤其是在演戲時,會有一種活了別人生命的體驗,爲此有了挑戰,要去創造人生,擁有敏感度地在平常進行很多觀察,這就會有一種癮!從中覺得真實生活上面的覺察更有趣。」並有了深刻啓發,「即便面臨人生如戲的社會情節上演,都能不要太快去做評論,無需跟着大衆的集體意識,陷入不安的氛圍,給自己一些時間消化內心的想法;若遇到低潮,那就去接觸大自然!暫時切斷複雜的處境,安靜感知自然生命力的正能量。」相信未來,蘇慧倫依舊會懷抱着年輕蓬勃的處世態度,去開闊自我的新境地。

【本文由Marie Claire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E-Cover封面人物/蘇慧倫,感知生命的戲癮:「若是有創造性,可以燃燒熱情,就會有更大的熱忱,驅使我去探索未知的可能。」

●封面人物|李沐,青春頌:「愛是唯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來表現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