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鄰國,爲何多數都有一個外蒙?斯大林:那是俄國安全的保障
俄國的鄰居中,有不少都有一部分領土,被強行分了出來,建立了獨立的國家。這似乎是蘇聯時期的正常操作。
因爲斯大林覺得,俄國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只能犧牲鄰居們的土地,拿來給俄國當緩衝地。有了緩衝地,那麼俄國就可以避免被敵人的突然襲擊搞得不知所措。
從俄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戰略思維是非常恰當的。但對於俄國的鄰居們來說,這無疑是無妄之災。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領土,平白無故就被分出去一塊,成爲一個受到俄國所控制的獨立國家。
中國與蒙古國
這是咱們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咱們將其稱之爲外蒙。外蒙原本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是早在沙俄時期,俄國就想着將其吞併了。
1911年,清朝覆滅前夕,各省都忙着脫離清朝,聯合組建一個新的國家。可外蒙卻在沙俄的操控之下,表示不跟中國這些省份一起玩了,他們要去跟着俄國混了。
這事兒北洋和沙俄沒少糾纏,在1915年給出的結果是,外蒙保持自治權,承認中國爲宗主國。所謂自治權,其實就是沙俄的操控權。咱們得了個面子,俄國人得到了裡子。
1917年沙俄覆滅了,北洋趁此機會,在1919年收復了外蒙。不過到了1921年,俄國白衛軍領袖恩琴以及蘇俄,先後染指外蒙,最終,外蒙依舊在蘇俄、蘇聯的控制之下。
到了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出於對俄國利益的考慮,提出了一系列對日宣戰的條件。
這些條件中,最刺眼的,無異於外蒙保持原樣,也就是繼續受到俄國的控制,從而通過投票獨立建國。
斯大林的理由是,俄國需要外蒙,作爲中俄之間的緩衝。如果外蒙歸屬中國,那麼如果有一天,有一支部隊從外蒙北上,切斷西伯利亞鐵路,那俄國就完了。
伊朗與阿塞拜疆
伊朗一直以來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數量較多的波斯人外,伊朗境內還有大量的阿塞拜疆人。而且伊朗境內的阿塞拜疆人,比阿塞拜疆國的本族人要多得多,差不多是1.5倍。
這就怪了啊,爲啥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這也要問問俄國。19世紀初,沙俄爲了拿下外高加索地區,與伊朗打了2次俄伊戰爭。
伊朗全部落敗,不得不將阿拉斯河以北地區,全部割讓給沙俄。這些地區,就是後來的阿塞拜疆。
原本沙俄是將阿塞拜疆給併入本土的。不過1917年沙俄崩盤後,外高加索地區,組建起了外高加索聯邦,宣佈跟着蘇俄、蘇聯混了。所以從1922年到1936年,外高加索三國,一直都是以一個整體的身份,充當蘇聯加盟國的。
那時候大家多憋屈啊,畢竟這三個國家無論是信仰習俗文化都尿不到一個壺裡去。格魯吉亞是東正教,阿塞拜疆是伊斯蘭,亞美尼亞是獨特的基督教,三者文化完全不同,勢均力敵的局面下,很難真正融爲一體。
不過到了1936年,蘇聯將這裡一分爲三,阿塞拜疆這才獨立建國,成爲了蘇聯的一部分。蘇聯解體以後,阿塞拜疆自然也分出來單幹了。對於伊朗而言,阿塞拜疆就是他們的外蒙。
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摩爾多瓦與德左地區
摩爾多瓦原本是羅馬尼亞的一部分,其實兩國人民是同一個種族,都是羅馬尼亞人。那麼爲何這裡會強行被分成兩個國家呢?還是得問問俄國。
1812年,伴隨着第七次俄土戰爭接近尾聲,沙俄順利地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裡,割走了德左地區以及比薩拉比亞地區。
這些地區,比如今的摩爾多瓦還要大一些。當時羅馬尼亞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附庸國,因此它的地盤,自然會因爲奧斯曼土耳其的戰敗,而被沙俄給惦記上。這是沙俄成爲黑海霸主的關鍵一步,因爲入侵羅馬尼亞,標誌着俄國的勢力範圍,已經擴張到了巴爾幹半島。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慘敗,爲此,比薩拉比亞地區,又被奧斯曼土耳其給收回來了。比薩拉比亞地區與瓦拉幾亞地區,索性合併,組建了近代的羅馬尼亞。
沙俄哪能忍啊?到了1878年,在新一輪的俄土戰爭中,沙俄大獲全勝,因此又把比薩拉比亞地區給割走了。此後一直到1917年沙俄崩盤爲止,這裡一直都是俄國的勢力範圍。
1918年,羅馬尼亞趁着俄國內亂,再次收復了比薩拉比亞地區。1920年蘇俄也承認,這片地區是羅馬尼亞的地盤。但是德左地區,卻依舊在蘇俄、蘇聯手裡。
到了1940年,蘇聯以構建東方戰線爲由,再次逼着羅馬尼亞將比薩拉比亞地區割了出來,將其與德左地區連在一起,組建起了摩爾達維亞,也就是後來的摩爾多瓦。相對於羅馬尼亞來說,摩爾多瓦就是他們的外蒙。相對於摩爾多瓦來說,德左地區又相當於他們的外蒙。
因爲德左地區至今都是俄國人說了算,這裡俄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也成了摩爾多瓦完成統一的主要障礙。
芬蘭和卡累利阿-芬蘭
蘇聯除了大家熟知的15個加盟國以外,其實在二戰前,也成立過一個卡累利阿-芬蘭,這同樣是蘇聯的加盟國之一,這是什麼情況呢?
卡累利阿地區,過去一直是瑞典王國的地盤,和芬蘭連在一起,都歸瑞典管轄。到了1809年,沙俄擊敗瑞典,便得到了這些地區的控制權。
到了1917年,沙俄崩盤以後,芬蘭選擇出來單幹,而且他們是帶着卡累利阿地區一起出來單幹的。
兩者邏輯完全不同,後者明顯陷入了自我的邏輯怪圈當中無法自拔。所以在1939年年底到1940年3月,蘇聯爲了吞併芬蘭,曾經與之打了100多天的蘇芬戰爭。
蘇聯先佔了卡累利阿地區,並且在這裡扶持起了一個新的集團,打算哪天佔了整個芬蘭以後,再用這個集團來統治芬蘭。
不過這場戰爭蘇聯並沒有完全打贏,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最後割走了芬蘭十分之一的領土,但並沒有將整個芬蘭給吃了。
對此蘇聯很不滿意,所以他們將芬蘭割讓的領土,連同佔領的卡累利阿地區,在1940年3月,組建起了一個新的加盟國,也就是卡累利阿-芬蘭。這地方就相當於芬蘭的外蒙。
1941年,在德軍猛攻蘇聯的時候,芬蘭也趁機對蘇作戰,並且奪回了這片被佔的地區。不過由於他們沒有對其他同盟國下手,且在收復失地以後,也沒有進一步入侵蘇聯的地盤,因此沒有被列入德國這一邊的成員。
1944年,蘇聯奪回了芬蘭奪走的地盤後,也知道芬蘭獨立已經不可挽回了。既然如此,卡累利阿-芬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蘇聯在1956年撤銷了他們加盟國的身份,將其併入了俄聯邦。
克里米亞和烏東原本也會是這樣
按照俄國過去的操作手法來看,在拿下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以後,俄國也應該在投票以後,讓這些地方單獨成立一個國家,以此作爲俄國和烏克蘭之間的緩衝。
這是常規操作,用別人的領土,滿足自身的安全穩定。而這些領土,還得必須要掌握在俄國的手裡才行,否則俄國人沒有安全感。
可這次他們似乎不按照套路出牌了,在克里米亞和烏東宣佈獨立以後沒多久,這些地方就直接宣佈加入了俄國。
好傢伙,這吃相的確有些令人費解。畢竟你把這塊土地獨立出來,似乎還能表明你的立場,是站在相對公正的角度的。可你吃了這片土地以後,一切都變味了。
而且,既然是俄國的地盤了,那麼爲什麼俄國還允許雙方在這裡隨便打呢?這裡不是俄國的本土嗎?還真不同,即便吞了這裡,這裡依舊只是緩衝區的作用。
人家多次公開表態,如果戰事燒到了俄本土,那麼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反擊。也就是說,他們變相地承認了,烏東和克里米亞,其實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本土,只是緩衝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