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颱風級核潛艇,究竟有多大?
看這張照片你能猜到是在哪兒嗎?
這是一個迷你的游泳池。
這是一個桑拿房。
這是一間健身房。
先別說設施如何,就說這空間看起來不小吧,可是這裡竟然是在一艘潛艇裡。
是的,在人類有史以來造過的最大的潛艇——俄羅斯的颱風級核潛艇裡。
這絕對刷新了我對潛艇空間狹窄的固有印象,可是它爲什麼要這麼大?
你看同爲第四代戰略核潛艇的美國俄亥俄級排水量,只有它的一半不到,難道這一切就是爲了給艦上的160名官兵留出能夠游泳的舒適空間嗎?
當然不是,或者說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爲了帶夠火力,它需要跟俄亥俄帶着的24根“三叉戟”相抗衡,所以就必須要裝滿20根R-39“鱘魚”才行。
可是當時的蘇聯沒有那麼好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爲了讓鱘魚達到甚至超過三叉戟的射程,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導彈的尺寸。
你看這張對比圖就知道兩者差多少了。
蘇聯工程師那是真沒辦法呀!一個船體是肯定裝不下的,那就……用雙船體吧 。
把20根導彈發射筒正好夾在兩個耐壓殼中間,既解決了火力的問題,也順帶爲船員們創造出了一個舒適的空間。
事實證明這也很重要,因爲這艘潛艇隨便一個定期巡邏就會長達3個月,待在水下的時間可以比它的美國對手長1/3,沒有一個較大的空間是難以緩解船員們的情緒和胃口的。
當然除了以上兩項以外,它的大還有這幾個原因,它需要靠長時間在冰下運行,來隱藏自己不那麼先進的減噪技術。
因此就得有個足夠堅固的船身,好隨時打破數米厚的冰層浮出水面,它需要爲自己儲備足夠大的浮力,以便在淺水中航行。
你看當它完全浮出水面時,幾乎能把一半的船身露在外面了,這無疑增加了它的港口適應性。
它同時也需要強大的深水生存能力和水下機動能力,能夠扛住兩倍於俄亥俄級的水壓,能夠以28節的速度在艏艉兩幅水翼的配合下優雅的躲避魚雷,所以就這麼個矛盾綜合體它能小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