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放任不理只會惡化 恐是血管阻塞、循環不良徵兆

耳鳴患者老年人口增加快速成長,放任不理只會惡化。(示意圖/Shutterstock)

1名70歲的爺爺2年前開始出現耳鳴現象,一開始聲音還算小,近期因爲氣溫偏低,血管容易阻塞不暢,耳鳴容易發生且聲音愈來愈大聲,以往夜半人靜時纔會嗡嗡作響,現在連白天都開始覺得耳根不清靜了,家人發現他變得精神不佳、心情低落,彼此對話還常常雞同鴨講,趕緊陪他去耳鼻喉科報到,才發現因爲嚴重耳鳴已產生重聽狀況,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控制後,耳鳴狀況已改善不少。

臺灣人口快速老化,耳鳴也是老化現象之一,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老年人耳鳴的原因多半與生理機能退化有關,包括:內耳血管循環不良、神經退化萎縮等老化因素,都可能引發耳鳴,因老年人口增加,耳鳴的人數也呈現快速成長,若長期耳鳴卻放任不理,還會產生重聽及眩暈的併發症。

耳鳴的成因種類衆多,除了年紀老化之外,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沉澱造成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順暢流通,組織因而營養不良以致壞死,甚至萎縮;或者因壓力過大、焦慮、睡眠不足及過於疲累等因素,造成血管收縮,也可能引起神經萎縮與退化;抑或是病毒感染中耳炎,使神經受到損傷,特別是中老年人的神經,自然會萎縮退化,耳朵也可能產生耳鳴及重聽的現象。

發生耳鳴是健康警訊,即是人體生理功能退化及疾病產生之前兆,應考量身體及耳朵的病變,儘早就醫能針對原因正確診斷治療。李宏信指出,初期耳鳴症狀輕微的病人,試着調整生活作息飲食清淡,不熬夜且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病情通常不藥可愈。若能及早發現、釐清病因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

針對耳鳴現象超過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且已嚴重干擾生活品質,治療上會採用血清藥物,幫助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修護神經的營養劑,滋養活化已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

病人因持續耳鳴不斷而困擾,到各大醫院檢查包括抽血、X光、超音波等。耳鳴是慢性長期的病症,治療不是像一般藥物對疾病有明確的治療效果,醫師也不便貿然用藥治療,病人也常認爲藥物無效,導致症狀越來越嚴重,醫師多半採取保守方法,將重點擺在預防老化,促進血管暢通,加上多運動及正常作息,來逐漸改善耳鳴症狀。

臨牀上遇到許多患者前來看診時都會表示自己出現耳鳴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好轉,甚至已經到了有點讓人煩躁的地步,幾乎快要罹患憂鬱症。李宏信認爲,其實治療耳鳴有如「8年抗戰」之精神,必須服藥一段時間,切勿擅自停藥,要有長期配合醫師治療與服藥的耐心,多半能漸漸看到成效,不應操之過急。

雖然耳鳴不能算是大病,但平時應注重身體保養,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患者應適時放鬆心情、多到戶外踏青,飲食少油、少鹽,避免咖啡辣椒刺激性食物,若有潛在疾病如糖尿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問題,需妥善服藥控制,纔不致因這些疾病惡化恐影響耳鳴病情。(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