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生活,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

當年輕人擁抱二手生活時,最奇妙的是,他們也進入了循環經濟、以舊換新的經濟大趨勢之中。

撰文丨艾川

最近,央視多次報道二手消費領域。年輕人買賣二手產品尤其電子消費品,似乎正在成爲一種潮流。爲何二手生活備受關注,年輕消費者又爲何熱衷於此呢?

這兩年,無論年輕人過得開心不開心,他們自得其樂地引領了一波又一波的新潮生活方式:

斷舍離、極簡主義、薅羊毛、反向消費、“豆瓣摳門小組”、佛系、躺平、特種兵旅遊、反向旅遊、文博熱、露營、city walk、禪修、搭子社交、精緻窮、自帶主義、縣飄、鶴崗買房……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創新大多都與消費有關。任外界風雲變幻莫測,年輕人主打一個我行我素。

“循環經濟”剛露尖尖角,在年輕人的語境裡,一本正經的“循環經濟”與“以舊換新”也可以被“翻譯”爲一種新興生活方式:“二手生活”,這四個字似乎和他們更爲貼近。

根據一項業內權威報告:2020年,國內二手消費市場規模就已突破萬億;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閒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3萬億元。

在這動輒兩三萬億的市場中,年輕人的佔比甚至超越了半邊天。

根據二手電商交易平臺轉轉公佈的數據:76%的用戶都是90後。

萬物皆可二手,“二手生活”爲什麼在年輕人中風行一時?

這裡試着探討幾點原因。

其一,性價比。

關於消費,近兩年年輕人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不是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

如同“反向消費”一樣,“二手生活”倡導的是一種更理性的消費觀,年輕人熱愛生活,注重生活品質,但拒絕被純粹的消費主義綁架。

其二,更新換代。

在很多年輕人眼中,他們並不把一件商品視作“長期陪伴品”,尤其是手機,可能用個一兩年就更新換代了。舊手機拿到轉轉、閒魚、多抓魚這樣的平臺去賣掉,不僅可以籌集一部分換機資金,也可以避免讓自己家裡“機滿爲患”。

而對於那些預算更爲有限的年輕消費者,他們也有更新換代、享受新產品的消費慾望,通過買賣二手,他們也可以實現願望。

錢多錢少,皆可二手生活。

其三,價值觀。

二手生活固然是一種消費方式,但也是一種價值觀。有意思的是,萬物皆可二手,與極簡主義、斷舍離、共享消費、反向消費等等在精神內核上是相同的。

崇尚二手生活的年輕人更享受“循環”帶來的樂趣,循環就是共享,循環就是環保,循環就是極簡,循環就是斷舍離。

作爲一種“更有性價比”的生活方式,二手生活爲何此前在國內不溫不火呢?爲什麼一直等到今天,纔在年輕人的推動下才橫空出世呢?

這與經濟週期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在發達國家,“二手生活”早已蔚然成風。

在節假日,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將自家閒置的用品放到自家車庫門口,這也就是著名的“Garage Sale”;在Facebook上,也有專門的舊貨頻道,推薦附近的二手售賣信息。

在這其中,信任與約定俗成的二手交易機制,正是發達國家二手交易盛行的重要底層邏輯。

而在中國,長久以來,我們雖然一直都有線下二手交易市場,但因爲種種原因,此前二手市場發展不成熟完善。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以線下二手市場爲代表的傳統二手交易渠道,在質量以及價格形成的透明度上有很大欠缺,並沒有獲得國內普通公衆的信任。

連最基礎的“信任”與“透明“都缺失了,又何談發展呢?

在國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線下二手電子產品交易一條街,北京中關村和深圳華強北是其中翹楚,但就和古玩市場一樣,“不懂行”的人不一定敢去這些地方交易,似乎總有一個坑等着你。

北上廣深的中產社區時有跳蚤市集,我們只能依靠“鄰里關係”來解決這個信任缺失的問題,但二手交易在社區內部的“內循環”,又極大限制了流通性,你可以不在乎價錢地賣給鄰居一個樂高,但你怎麼把二手手機賣給鄰居呢?

鄰居也不一定敢買呀。

在中國,深入肌理的二手生活,是難以依託於傳統二手交易市場產生的。

二手電商交易平臺應運而生。

作爲第一代網絡原住民,中國年輕人與二手電商交易平臺一起,正在實現“二手生活”的彎道超車。

從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爲線下二手交易機制沒有發達國家成熟和完善,反而刺激了線上的發展。

這就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吧。

這個市場空白是空前巨大的。

以手機爲例,有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年產生廢舊手機4億部以上,廢舊手機存量已超過20億部。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二次甚至三次使用價值。

這部分二手手機如果能流通起來,物盡其用,就是“商品”;流通不起來,就是電子垃圾。

但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調查,手機廢棄後,約54.2%被消費者閒置留存。

閒置原因與以上提到過的“信任”與“透明”息息相關:二手手機的價值評估標準尚未形成明確體系,回收價格普遍未能達到消費者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者的回收意願。

以此而言,1.0版二手電商交易平臺正在扮演破局者的角色,初步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消費者最介意的“信任”和“透明”問題。

但用着用着,很多年輕人發現,1.0版的二手電商交易平臺也不是完美的。

問題出在哪裡呢?

平臺有平臺的優勢,交易透明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但信任缺失這個痛點只解決了一半。

1.0版的二手電商交易平臺,就是提供了一個撮合機制,做交易的還是買家和賣家。這當然極大的提升的了交易效率和自由度,但只要還是“人”和“人”做交易,也就是C2C,始終就無法完全消弭信任問題。

也因此,有很多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吐槽:線上二手,C2C,純靠運氣,看買賣雙方的靠譜度。

尤其對買家而言,儘管賣家提供了照片和各種產品描述,但誰來確保這個描述的精確性呢?有了平臺,固然上當受騙的情況能一定程度解決,仍然存在“賣家秀”高於“買家秀”的差距問題。

何況,賣家總擔心自己賣便宜了,買家總髮愁自己買貴了。更別說買家擔心上當受騙和賣家擔心到手刀等問題。

缺乏一個第三方的“權威”公允價值,這也同樣會限制普通人蔘與二手生活的熱情,尤其是高附加值消費品的再次循環流轉。

這些也就罷了,更現實的“威脅”是:還是以手機爲例,消費者擔憂信息泄露,由於手機是個人隱私信息的重要載體,即使執行了格式化或重置操作,仍有可能殘留部分隱私數據。

只要是自然人之間的二手交易,以上的痛點總是揮之不去。

越是年輕人,越是經常使用二手電商交易平臺的年輕人,對這些待解決的痛點就越清楚。在他們的“壓力”之下,二手電商交易平臺正在飛速自我進化中。

所謂壓力,就是誰進化得越快,年輕人就用誰。

這是一種再經典不過的市場自發秩序。年輕人有這個需求,有這個痛點,就有市場主體站出來承接。

2.0版的二手電商交易平臺就這麼出現了。

比如,多抓魚的二手圖書交易,就是由多抓魚官方以一個動態的“公允收購價格”,將二手圖書從賣家那裡統一回收回去,再以一個動態的“公允售賣價格”,將二手圖書向買家出售。

也就是說,平臺還是平臺,但也不僅僅是平臺了。

除了統一回收,還有增值服務。以轉轉爲例,平臺首先會針對圖書的品相如外觀、頁面、裝訂、註釋標記、版本年份等進行人工審覈;品相判定完成後,還會進行去污、消毒、修補等方面的清潔工作。

打個比方,你買二手書時,不用特別擔心這本書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瑕疵,你能發現的,以及發現不了的,平臺都幫你發現了,而且都體現到了最後的價格裡。

更明顯的例子,是轉轉的二手電子產品交易。

7月初,央視新聞一則關於二手舊手機的報道顯示,賣家可以使用轉轉的上門回收服務,預約工程師上門,當面進行驗機,認可評估後自願交易,錢款當面結清。

這就解決了公允收購價格的問題,賣家既不用再去操心賣低還是賣高的問題;也解決了溝通成本的問題,不用一直盯着手機,忙着和各路買家線上接洽、砍價,乃至互撕。

同時,這還解決了隱私泄露問題。轉轉的一大服務承諾是:幫賣家把手機信息“弄乾淨”,確保不會有隱私泄露出去。

而對買家而言呢?這個手機在賣給平臺後,平臺會再次出售。

首先是省錢。一位消費者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一部9成9新的二手手機,可以比新機便宜30%。

並且,這個“9成9”,不是網上自然人賣家自己定義的,而是得到轉轉背書的,這也是“公允”的質量評估體系。

當二手手機買家的交易對象從自然人變成了平臺,能夠更大程度解決信任問題。

同時,這類2.0版的二手交易平臺與其服務模式,又正在逐步從線上反向擴展到線下,方便更多年輕人。

以轉轉爲例,他們在國內有超過550家線下門店,主營二手電子產品。在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更讓人信任的交易呢?

每4個轉轉用戶,就有3個90後;今年前5個月,轉轉回收的電子產品數量同比增長了44%。

這就是年輕人的一種用腳投票。

這可能也就是爲什麼,二手生活在目前這個時間點勃發旺盛的核心原因。

當然,還有大勢。

當年輕人擁抱二手生活時,最奇妙的是,他們也進入了循環經濟、以舊換新的經濟大趨勢之中。

循環經濟,用經濟學術語解釋起來很複雜,也有些拗口,但站在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角度,你把一個閒置的舊手機賣給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任它成爲給環境造成負擔的電子垃圾,這就叫循環經濟,是利己、利他,也利全社會的可持續消費方式。

天生萬物,萬物相生。

把最潮的生活方式在不期然間活成了國家的“大政方針”,活成了全社會的共同福祉,活成了天地共生滋養萬物,這真是太奇幻、太到位了。

沈從文有一段話特別適合二手生活與循環經濟:

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