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速回本 企業轉型一線生機 商研院副院長張皇珍 籲企業從上而下推動 長庚攜手臺塑碳盤查 清大設媒合平臺

《中國時報》2024「淨零巨擘 永續共融」首都高峰ESG論壇13日登場,規劃多場橫跨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專題演講,透過多方交流,解析臺灣永續策略及走勢;左起爲論壇主持人《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與談人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皇珍博士、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遊進邦、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院永續長鄭國泰教授。(郭吉銓攝)

「淨零巨擘 永續共融」首都高峰ESG論壇13日登場,交叉論壇由《中國時報》副社長王儒哲主持,邀請產學界專家共同探討永續發展成果及理念,學者認爲ESG是企業轉型的一線生機,雖然前期投入的成本較高,但長遠來看很快就能回收。

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皇珍認爲,過去3、4年研究臺灣企業的ESG報告書,每本封面都很漂亮卻缺少內涵,宛如手機外面的手機殼華而不實,如今卻發現有些重視ESG的企業,平均獲利都比不重視ESG的企業還要高,雖然外界往往認爲減碳過程要花大錢,但事實上後來很快就能把錢賺回來。

她指出,企業做ESG必須從上而下,但現在看到很多企業都是從下而上,高層只知道要做ESG,但卻不清楚ESG的內涵,ESG必須透過組織性推動,並透過碳盤查瞭解公司何處可以「瘦身」。以製造業爲例,過去調查發現很多產品本身使用端和原料端,加起來的碳排可能高達95%以上,但生產線大概只有5%。

張皇珍說,ESG並非把工廠內部做到節能減碳就行,而是要一併檢討上下游供應鏈,才能做到碳中和,例如包裝材料棄用保麗龍改用其他植物性質料,或筆電鋁合金外殼改用工業用回收金屬而非礦場原料,碳排都可以再降低。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遊進邦表示,長庚醫院是非營利的醫療財團法人,在永續發展方面不會考慮能不能幫企業省錢,且長庚醫院系統共有9間醫院,只要在某家醫院發現1個特殊想法實際上有效,隔天開始其他8家馬上就會一起做,「打團體戰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他說,長庚醫院2005年就與臺塑一起做碳盤查,其中上下游最難但還是必須做,例如藥品有時候會給1盒28顆裝的藥物,但醫院有自動配藥機反而還要花費人力拆裝,其實就可以向上遊廠商討論是否改成1次可裝200多顆的桶裝,對院方或廠商都達到節能。

遊進邦也認爲,未來醫院要追求卓越,應強化醫院韌性,讓醫療服務不能因爲地震、颱風、戰爭等狀況停擺,並在道路中斷時仍可遠端診斷持續輸出醫療服務,若是救命資源能做到節能減碳,這是整個產業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永續長鄭國泰表示,清華大學長年以來輔導新竹科學園區做永續發展,今年起更成立永續學院,清華大學也與新竹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助成立ESG媒合平臺,由政府各局處盤點可以與企業合作的環境議題,再由大學端媒合議題。

鄭國泰談及如何將永續發展概念向下紮根,他說,過去大學教育中雖然每一個科系都可以解決每一個專業問題,但現今時代所面臨的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議題,都需要跨領域解決,例如清華大學有老師利用AI判別病蟲害,再分析可以下什麼藥,這個就是「大學社會責任」(USR)。

鄭國泰提醒,永續教育發展(ESD)告訴大家很多事情包括城市治理都要重新思考,像是公司透過補貼鼓勵員工節能減碳、以綠運輸方式通勤,只要大傢俱體知道自己會對地球製造什麼問題,幾乎都會節約自己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