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永續論壇/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 減碳注入企業DNA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 記者曾學仁/攝影

臺灣邁入碳有價時代,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企業面臨國內外法規及國際大廠的減碳壓力與日俱增,碳交所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透過導入市場機制,創造經濟誘因,繼去年12月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後,也於今年10月啓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臺,期待幫助企業加速減碳轉型。

「不只製造業,包括金融業等其他產業也使用碳權。」田建中舉例,萬海航運(2615)推出臺日航線碳中和,或部分電子廠商針對特定產品碳中和也需要碳權,在逐步推廣階段,已讓大家對使用碳權有正確認知,爲抑制地球快速升溫,必須窮盡一切手段減碳。

田建中指出,對國內產業來說,很多中小企業把碳視爲成本,但觀察國際趨勢,市面上陸續有許多產品訴求低碳,例如低碳慢跑鞋、碳中和科技產品陸續出來,未來社會勢必將永續與生活結合,以這樣產品概念行銷,減碳要注入DNA裡面纔會有效。

企業要採取哪些碳管理措施因應淨零碳排?田建中認爲,可率先訂出內部碳定價,來改變行爲組織,而且定價非常高、遠高於碳費,例如臺達電內部碳定價每噸300美元,以這樣標準來檢視部門績效,無論低碳採購,設計部門改採低碳回收,行銷部門也調整推廣產品策略,「企業就會轉大人、轉筋動骨」,讓組織行爲變得不一樣。

田建中指出,國際上對於揭露要求愈來愈高,國外大廠永續報告書對碳盤查規範已進展到範疇三,企業紮根碳盤查動作,小至員工通勤出差、大至整個策略管理模式都會有所不同。

「企業的內部碳定價方式很多,目前已經有國內企業參考其目標市場的碳定價來決定其內部碳定價,如此其全體員工才能真實感受排碳成本。」田建中說明,如銷往歐洲的業者,以歐盟的ETS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碳價作爲標準,進行內部碳定價纔會更有說服力。當公司上至下都意識到未來產品將面對這樣的壓力,齊心協力,從設計、製造、用料、採購、行銷各層面改變,才能落實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