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永續論壇/碳交易催動新契機新商機

經濟日報主辦「碳交易的契機與商機」論壇,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左二)、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左起)、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王右仁與談。 記者曾學仁/攝影

邁向2050淨零排放,碳定價成爲關鍵策略,無論是排碳大戶、或是中小企業,皆無法自外於減碳。《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後,法制面、執行面齊頭並進,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建立可信賴的碳交易制度,對國內產業而言,不只是轉型的契機,也是一大商機。

政府積極協助產業減碳,對產業界而言,如何把握商機將是重要課題。經濟日報於9月19日舉行「碳交易的契機與商機」論壇,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臺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王右仁共同與談,由經濟日報執行副總編輯盧家鼎主持。

蔡玲儀表示,隨着供應鏈、國際法規等要求,愈來愈多企業投入自願減量,政府透過制定碳費、給予優惠費率,並同步推動碳交易制度,自開放申請自願減量專案(新版碳權專案)以來,已收到不少案件註冊,未來希望持續借由簡化流程、建構友善環境,鼓勵企業及早開始減碳。

田建中強調,碳交所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受環境部委託,建置合法、公平且可信賴的交易平臺,去年12月已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今年10月也啓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臺,不只是製造業,包括金融業、其他產業都陸續重視碳權,經過碳交所逐步推廣,各界對於碳權使用已有正確認知。

田建中指出,減碳要注入DNA裡面纔會有效果,要讓企業在減碳方面「轉大人」,必須從採購、設計、行銷等方面,多方並進,才能讓組織行爲變得不一樣,也才能掌握減碳契機與商機。

謝冠仁建議,政府政策應多激勵企業參與,除了棍子,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胡蘿蔔,藉由政策引導,才能讓市場蓬勃、活絡商機,如果碳權交易要健全,市場一定要做大。

他也強調,企業評估購買碳權與否時,要先評估、盤點自身需求,且一定要設定減碳目標,心裡有底後,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王右仁表示,碳交易是非常好的經濟誘因,政府、民間都應該推廣正確觀念,買碳權並非買贖罪券、也並非漂綠,背後是有人努力減碳、纔有碳權能夠拿出來交易,他指出,臺灣有非常棒的林地資源,建議政府更努力開發自然碳匯,不只是爲了碳權,對於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都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