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村莊女力 宣揚家鄉的特色
村莊女力迸發,受過訓練的阿姨在爲小學生們上課講故事。(圖/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廈門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啓動村落社區營造時,經常挖掘村莊裡的「女力」,從大媽們身上找到亮點,進而帶動年輕人蔘與,連大媽們帶來的孫子輩,也跟着從小培養村落愛鄉意識。
最早海滄區青礁村蘆塘社啓動鄉村振興時,社造員便創建「愛心媽媽團」,將年輕媽咪揪成團,一起爲社區發展提供意見,共同努力;到了後來,其他村落的社區營造、鄉村振興,或者叫「開心婆婆」、「虹彩妹妹團」,名稱不一,但女力必然是村中的標配。
楊姓社造員負責的村落當中,女性人口年齡層偏高,虹彩妹妹團的參與者年齡落在55至75歲間,其中還有些人不識字,雖然有手機,卻只用來打電話,連傳簡訊都不會。
婆婆阿姨們上課中,努力學習當一個好導覽員。(圖/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社造員從教導下載手機微信APP開始做起,「就當作老人大學的手機使用班」,協助建立帳號、指導用微信紅包、充值話費(不用再跑去電信局充值),每個人掛好頭像,讓大家加入微信羣。
有趣的事情來了,每當在羣組裡要宣佈事情或者要@某人,必須先用文字發一遍,再用語音講兩遍,因爲語音又要分爲閩南語跟國語(大陸稱普通話),如是者總共三次,纔算完成。
學習使用手機的課程,彼此互相幫助。(圖/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但這些阿姨婆婆們,從此很喜歡揣着手機兜風,不管在巷口推車玩孫子,或者到雜貨店前閒聊,一旦微信警示音響起,就紛紛掏出手機回話。社造員如果要找特定人士卻等不到回話,用羣呼方式,其他人會跑去幫忙叫人看手機。
不管是媽媽團、阿姨團或婆婆團,一旦引發她們對社區的向心力,迸發出來的力量勢不可擋。每個星期參加鄉村座談會,晚上練腰鼓隊或廣場舞,學習導覽課程或用手機拍影片,氣勢十足,還會把家裡的年輕人拖出來幫忙。
媽媽婆婆晚間在村落廣場練腰鼓,一切聽鼓點行動。(圖/城郷發展基金會提供)
廈門周邊的村落有個特色,本地年輕人多半是白天進城區上班,下班就回家,於是家中老人要承擔照顧第三代的責任。阿姨婆婆們參加課程時,小蘿蔔頭就會被帶來跟着上課,有時自成一團到田野間去放肆,有時跟着幫奶奶遞紙筆。
村落開會尋找鄉村代言人,阿姨們集思廣益。(圖/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總結城鄉基金會在村莊裡釋放女力的結果,這些阿姨婆婆們參與度高、有熱誠,而且能拉動第二代、第三代參加活動,充滿自信,很多大媽氣場十足,面對來參訪的外地人,總是能大聲宣揚自己家鄉的特色,樂意將村落的社區營造成果與外人分享。